话说昨天我们读了《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认识了诗中的诸多动、植物。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诗经》,一起认识《诗经·鲁颂·駉之什》中历经 *** 0多年一直陪伴人类的动、植物。
一、鲁颂·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释义:泮水令人很愉快,来此采摘水芹菜。
水芹菜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
释义:令人高兴泮水好,来此采摘水中藻。
水藻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释义:泮水令人乐无忧,采摘莼莱轻伸手。
茆(mǎo):即今言莼菜。
莼菜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释义:翩翩而飞猫头鹰,泮水边上栖树林。吃了我们的桑椹,回报我们好声音。
鸮(xiāo):鸟名,即猫头鹰。
猫头鹰
猫头鹰
桑黮:同“桑葚”,桑树果实。
桑椹
桑椹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释义:内有巨龟和象牙,还有美玉和黄金。
元龟:大龟。
龟
二、鲁颂·閟宫
黍稷重穋,稙稺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释义:降下糜子谷子种稑,还有豆麦各种谷米。荫庇普天之下邦国,让那人民学习农艺。种下谷子糜子满野,种下水稻黑秬遍地。
黍(shǔ):黄米。
黄米
稷:谷子。
稻谷
稻谷
菽(shū):豆类作物。
大豆
豆
大豆
麦子
秬(jù):黑黍。
黑米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
释义:秋天祭祀命名为尝,夏天给牛设置栏杠。雄牛色白小牛色红。
牡:公牛。
牛
刚:通“犅”,小牛。
小牛
徂来之松,新甫之柏。
释义:徂徕山上青松郁郁,新甫山上翠柏葱葱。
松树
柏树
《诗经·国风·豳风1·七月》学习之一五四
七月流火2,九月授衣3。一之日觱发4,二之日栗烈5。无衣无褐6,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7,四之日举趾8。同我妇子,馌彼南亩9,田畯至喜10。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11,有鸣仓庚12。女执懿筐13,遵彼微行14,爰求柔桑15。春日迟迟,采蘩祁祁16。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17。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18。蚕月条桑19,取彼斧斨20。以伐远扬21,猗彼女桑22。七月鸣鵙23,八月载绩24。载玄载黄,我朱孔阳25,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6,五月鸣蜩27。八月其获,十月陨箨28。一之日于貉29,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30,言私其豵31,献豜于公32。
五月斯螽动股33,六月莎鸡振羽34。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35,塞向墐户36。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37,七月亨葵及菽38。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3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40,九月叔苴41,采荼薪樗42,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43,十月纳禾稼44。黍稷重穋45,禾麻菽麦46。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47。昼尔于茅,宵尔索綯48。亟其乘屋49,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50。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51。九月肃霜52,十月涤场53。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54,称彼兕觥55,万寿无疆。
译:
七月夏至后,九月缝寒衣。冬月天始寒,腊月感凛冽。没有粗布衣,如何度冬天?正月修犁具,二月去耕地。带上妻儿去,饭菜摆南田,祭神农夫喜。
七月夏至后,九月缝寒衣。二月阳光暖,黄鹂婉转鸣。姑娘提美筐,遵循小路行。采摘嫩桑叶。春日渐渐长。采蘩人济济,姑娘心伤悲,怕作婢与妾。
七月夏至后,八月割芦苇。三月修桑枝,取来斧和斨。砍掉上扬枝,拉枝采嫩桑。七月伯劳鸣,八月织布忙。染黑又染黄,我朱多鲜亮,献给公子裳。
四月远志秀,五月蝉鸣声。八月收获忙,十月竹皮落。冬月始猎貉,猎取狐狸皮,奉献公子裘。腊月大会合,展示打猎功。小猪归自己,大猪奉君主。
五月斯螽振,六月莎鸡展。七月蟋蟀野,八月进屋檐。九月进门户,十月钻床下。堵洞熏老鼠,涂塞北门窗。呼唤我妻儿,岁末近新年,迁入以安身。
六月食郁薁,七月烹葵菽。八月始打枣,十月收稻谷。酿成醇春酒,祈求得长寿。七月可食瓜,八月摘葫芦。九月拾麻籽,采荼砍臭椿,吃食有农夫。
九月修场圃,十月收庄稼。黍稷一起收,禾麻和豆麦。可叹我农夫,庄稼刚收完,服役修宫室。白天割茅草,通宵搓绳索。上房修好屋,开春种百谷。
腊月始凿冰,正月搬入窖。二月早祭社,敬奉韭羔羊。九月霜来降,十月清谷场。醇酒敬宾朋,羔羊来宰杀。登上公庙堂,举杯共祝愿,齐呼寿无疆。
《青龙》照片来自 *** ,敬谢!
注:1.豳:(bīn音兵)豳国,北豳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与宁县处是公刘之祖不窋(zhú音竹)所建,古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处,公刘所选,农耕文明。“吴公子札(季札)请观于周乐。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 *** ,其周公之东乎?’”
2.七月:夏、商、周三朝“三正”不同,周建子月,商建丑月,夏建寅月,夏朝是以寅月(即子月奉天、丑月敬地,寅月事人)为岁首的。七月即夏历五月。
流火:热将过去。夏至是一阴生时,即是夏至后;二十八星宿也应是南方之柳宿偏后;斗炳正南指之时即向西偏。
3.授衣:制备寒衣。
4.一之日:言一月之日,即夏历十一月。觱(bì音毕,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凄。)发:风已寒冷。
5.栗烈:寒气凛冽。6.褐:(hè音贺)粗布衣。
7.耜:(sì音四)犁的农具。8.举趾:脚踩耜耕地。
9.馌:(yè音页)将饭菜带到田头。南亩:朝南之田。
10.田畯:农夫。《周礼·春官宗伯·瞽蒙/司干》:“凡国祈年于田祖,龠(yuè音月)豳(bīn音兵)雅,击土鼓,以乐田畯。”
11.载阳:乘着阳光。12.仓庚:黄鹂。13.懿:美也。
14.微行(háng音杭):小路。15.柔桑:嫩桑也。
16.蘩:(fán音凡)白蒿也。祁祁:人多貌。
17.殆:危也。公子:诸侯之子。
18.萑(huán音环)苇:两种芦类植物,蒹(jiān音尖)长成后为萑,葭(jiā音夹)长成后为苇。苇箔(bó音驳),席箔,和养蚕的器具。
19.蚕月:夏历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20.斧斨(qiāng音枪):装柄处圆孔叫斧,方孔叫斨。
21.远扬:向上扬起的枝条。22.猗:同倚,倚靠。女桑:嫩桑。
23.鵙(jú音局):伯劳鸟。24.绩:织麻布。25.阳:鲜明艳丽。
26.秀葽(yāo音要):远志结籽,是种草 *** ,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
27.鸣蜩(tiáo音条):蝉鸣。
28.陨箨(tuò音唾):竹笋上的皮层层脱落状。书上有二种版本,萚:指树叶脱落,因八月树叶脱落为时过早,故应是箨。
29.貉:(hé音禾)动物名,外形像狐,但尾巴较狐短。
30.缵:(zuǎn音纂)继承,田猎之功。
31.豵:(zòng音纵)小野猪。32.豜:(jiān音尖)大野猪。
33.斯螽(zhōng音忠):即蚱蜢、蚂蚱。动股:鸣叫时要弹动腿。
34.莎鸡:纺织娘。35.穹窒:完全堵塞。
36.向:北面之门窗。墐(jìn音近)户:涂塞门窗孔隙。
37.郁:郁李。春开花,淡红色。果实小,球形,暗红色,可食。 *** 称郁李仁,可入 *** 。薁:(yù音玉)野葡萄。
38.亨:(pēng音抨)同烹。葵:葵菜也。菽:(shū音书)豆的总称。
39.眉寿:男子年长眉中有长毛出,叫寿眉。
40.壶:同“瓠(hù音户)”即葫芦。
41.叔:拾。苴(jū音居):麻籽,可食。
42.荼:(tú音图)苦茶。薪樗(chū音出):臭椿树。
43.场:打谷场。圃:菜圃。44.纳:收藏。禾稼:谷类作物的总称。
45.黍稷:(shǔ jì音曙计)泛指五谷。重:先种后熟的谷类。穋:(lù音录)后种先熟的谷类。
46.菽(shū音书)麦:豆麦。47.执:服役。宫功:修建宫室。
48.索綯(táo音逃):搓绳子。49.亟:(jí音及)急也。
50.凌阴:藏冰的地窖。51.祭韭:以韭祭献。52.肃霜:下霜。
53.涤场:打扫场地。54.跻:(jī音讥)登上。
55.兕觥:(sì gōng音四工)用兽角做的酒器。
《丰收的喜悦》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议:本诗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叙事诗,是长篇叙事诗。为后人留下了最真实的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农作物种类、一年辛劳的时间安排、分配方式、公共事务的安排,予以全面的舒展,必须注意:
学习时首先明了时间的顺序,周朝的农历是子月为年度之首,而不是现在的寅月为年度之首,因为后来的继承者以子月奉天、丑月敬地、寅月事人,奉天、敬地为之一、第二要义,完成了天地人三才完美的融合;
第二指农夫“忙而不乱,劳而不怨,齐呼万寿”之状是建立在祭祀的同一 *** ,集体与个人分配方式的认同、公共事务的通力协作的基础上;
第三荼是指苦茶,而非食苦菜,吃食有农夫!那是种生活会安排的自豪感,不能忽视农夫的存在感与自豪感,让他们参与公共事务。
第四冬日无粗布衣,这是真实的写照,普遍事情,不存在什么恶意的揭露问题。这是男耕女织的 *** 与白描,全诗所展示的均是生活画面,为这种传世之作而顶礼。
且看吃食有农夫之自豪,那种丰收在望的喜悦,让今人能够感受到;农夫稍稍好一点,就满足的质朴,会让今人汗颜。且看农夫一岁的时间安排:
正月男人修农具,公差搬冰入冰窖。
二月男人带着妻儿先祭神农神,始耕地;女人采天下之一菜“韭菜”、采白蒿用来祭祀,采嫩桑来养蚕;姑娘身体劳作,心中藏忧伤,怕被相中作婢妾;公差是祭社即春祭。
三月女人继续采桑来养蚕;男人还要修理桑枝。
四月纺织娘展翅,远志秀,是中草 *** ,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农家自备。
五月蝉鸣声,蚱蜢弹腿。
六月纺织娘展翅,食郁薁,实际是女人挖野菜弥补不足。
七月夏至后伯劳鸣,蟋蟀在野,吃食烹葵菜及各种豆类,还有瓜果。
八月收获忙,蟋蟀进屋檐,割芦苇,摘葫芦,始打枣。女人织布忙,染好颜色交公差,鲜亮的衣服给公子,差的留下自己用。
九月降霜,蟋蟀进家户,拾麻籽,采苦茶,砍臭椿,修理打谷场与菜圃。吃食有农夫!喜迎吃食最丰富,最自豪之时。女人缝寒衣。
十月竹皮落,蟋蟀钻床下,全家齐动员,开始堵洞熏老鼠,涂塞北门窗。清理谷场,收获五谷、豆类和麻类,翻晒五谷,以便恭祝长寿。白天割茅草,通宵搓绳索。上房修好屋,开春种百谷。外加服劳役,修宫室,酿成醇春酒,羔羊来宰杀,先敬宾朋;还有登庙堂的秋祭,齐呼寿无疆。忙得昏天黑地,不分白昼。
十一月天始寒,农夫去猎貉,为公子做裘皮大衣用,而自己粗布衣还要看丰、歉年。
十二月天凛冽,男人会合共同打野猪,大的献给君王,小的给自己,还有公差去凿冰。天寒地冻无衣衫,这个真忧愁。这就是此诗的一年四季的全过程。
没有时钟,蟋蟀之不同、蝉鸣、纺织娘展翅、伯劳鸣、降霜、竹皮落、天始寒、天凛冽都是天地间的大时钟,提醒生活的继续。
且看亚圣孟子的体会,《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七月》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农事不可缓,稍缓,便是一年的收成。不仅仅是收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恒产之人,是没有稳固之信念;因为没有稳固的信念,社会才会出现各种邪行之不 *** 因素,怎能不警惕。
让社会努力歌颂“自食其力”的自豪感!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到共同事务中来,如此甚好!笔者多么希望这首诗能入选教课书。
戊戌年二月初四
《恭敬每一份汗水》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作者:贾月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在古代,冬天,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农闲时节。
以今人的视角反观古代,我们不禁会提出疑问:天气寒冷、农活变少、没电没网、出行不便……古人的冬天,难道就只能坐在屋里发呆不成?
*** 当然是否定的。即使享受不到现代社会的便捷,古 *** 能为你定制出符合你需求的冬季玩法。
首先,如果你是一个“吃货”,那么冬天就是你大快朵颐的好时节。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经过了三个季度的劳作,各类农产品全在冬季收入仓中。
据《诗经·七月》记载,十月以后,“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多种粮食全部汇聚一堂,甚至可以利用眼前的粮食进一步酿造春酒,来为老人祝寿。要是你愿意,乡里年终的聚会,也随时欢迎你的到来,尽情享受乡里亲戚备酒宰羊,共祝大家健康长寿的热闹场景。
如果你经济水平不错,有幸住在像北宋开封城这样的大城市里,那么冬天还能享受到更加多种多样的食材。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城,在冬天供应韭黄、胡桃、猪皮肉、野鸭肉、煎角子等应季食品,种类极其丰富。要是你恰巧还有个一官半职,还能有机会参加冬至和正月初一的两次大朝会,和朝会之后的皇家赐宴,有足够的机会大饱口福。
其次,如果你是一个“运动达人”,那么冬天就是你锻炼身体的大舞台,比如打猎。
古时有所谓“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的说法,原本是天子 *** 练兵 *** 手段,后来也逐渐普及到民间。和前三个季度比,冬天猎物丰富,随便蹲守都能打到,冬天的打猎活动,因此得名为“狩”。据曹 *** 晚年回忆,自己年轻时曾有过一段隐居时期,那时冬春季节,就靠打猎度日,既能消遣时光,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要是你担心自己骑射水平不行,还可以加入冬季凿冰捕鱼的队伍。
据《礼记·月令》记载,十二月时,天子要亲自监督渔师取鱼,将河上冰层凿开,还要亲自品尝鱼肉,并将冰块取走。这种习俗,后来也普及到民间,《诗经·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即在深冬时节凿开河冰,一方面为了捕鱼,另一方面也为了将冰块藏在冰窖里,便于日后使用。深冬时节,冲冲的凿冰之声此起彼伏,着实是热闹非凡。
最后,如果你只想窝在家里,那么冬天还可以是你读书学习的机遇期。三国时代著名学者董遇,因说过“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句话而为人所知,他在指导 *** 时,强调读书要利用好“三余”时间,其中一余,便是“岁余”的冬季。
晋代的皇甫谧,回忆自己早年经历时也称,自己家道中落,少年贫穷,白天干活,晚上贪觉,一年三个季度都很忙,书都招了尘土,只有一年最后的冬季,才能挤出些时间来学习。
正是利用冬季这么一点时间,皇甫谧不断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医学家、史学家。其他诸如汉代名臣东方朔、“囊萤映雪”中“映雪”的主人公孙康,都是把冬季作为读书学习的重要时期,最终才得以成就一番事业。可见,即使不想出门,冬天也是可以好好利用起来的。
当然,冬天可以安排的活动,种类丰富,不仅局限于上述内容。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为冬三月列举了三十多项可以从事的活动,供读者自取。只要你愿意,冬季的生活就可以非常丰富多彩。
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在没电没网、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冬天的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无趣,反而摆脱了电脑、 *** 的束缚,多了一分人间的烟火气息。
屏幕前的你,这个冬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qì·)月流火(huǐ),九月授衣(yǐ)。
一之日觱(bì)发(fèi),二之日栗(lì)烈(lì)。
无衣无褐(xì·),何以卒(zù·)岁。
三之日于耜(yǐ),四之日举趾(zhǐ)。
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mǐ),田畯(jùn)至喜。
七(qì·)月流火(huǐ),九月授衣(yǐ)。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gāng)。
女执(zhì·)懿(yì)筐,遵彼微行(háng),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qí)祁。
女心伤悲,殆及(jì·)公子同归。
七(qì·)月流火(huǐ),八(bà·)月萑(huán)苇(wěi)。
蚕(cán)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fà·)远扬,猗(yī)彼女桑。
七(qì·)月鸣鵙(jì),八(bà·)月载(zài)绩(jì)。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cháng)。
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
八(bà·)月其获(huò),十(shì·)月陨萚(tuò)。
一之日于貉(hè·),取彼狐狸,为公子裘(qí)。
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言私其豵(zōng),献豜(jiàn)于公。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suō)鸡振羽(yǔ);
七(qì·)月在野(sǔ),八(bà·)月在宇(yǔ);
九月在户(hǔ),十(shì·)月蟋蟀,入我床下(hǔ)。
穹(qióng)窒(zhì)熏鼠,塞(sài)向墐(jǐn)户(hǔ)。
嗟(juē)我妇子,曰(yuè·)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shì·)郁(yù)及(jì·)薁(yù),七(qì·)月亨(pēng)葵及(jì·)菽(shù);
八(bà·)月剥(bò·)枣(zǒu),十(shì·)月获稻(dǒu);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shǒu)。
七(qì·)月食(shì·)瓜(gū),八(bà·)月断壶;
九月叔(shù·)苴(jū),采荼(tú)薪樗(shū),食(shì·)我农夫。
九月筑(zhú)场圃(pù·),十(shì·)月纳禾稼(gù·)。
黍(shǔ)稷(jì)重(tóng)穋(lì),禾麻菽(shù·)麦(jì)。
嗟(juē)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táo)。
亟(jì·)其乘屋(wù·),其始播(bò·)百(bò·)谷(gù·)。
二之日凿(zuò·)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yōng)。
四之日其蚤(zǎo),献羔祭韭(jiǎo)。
九月肃霜,十(shì·)月涤(dí)场。
朋酒斯飨(xiǎng),曰(yuè·)杀(shà·)羔羊。
跻(jī)彼公堂,称(chēng)彼兕(sì)觥(guāng),万寿无疆(jiāng)。
注解:
- 流:(liú留)《诗·小雅·小弁》:“譬彼舟流,不知所届。”《管子·宙合》:“渊泉而不尽,微约而流施。”这里用为向下行之意。
2. 火:(huǐ)又名大火。司南方,主夏季。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论衡·言毒》:“火为口舌之象。”
3.一之日:指周历正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下文“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都是指周历而言,即夏历的十二月、正月、二月之意。
4.觱发:觱(bì)发(fèi),这里用为北风猛吹之意。
5.栗烈:凛冽。
6.褐:《诗·豳风·七月》郑玄笺:“褐,毛布也。”
《墨子·尚贤中》:“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者衣褐。”
指粗布或粗布衣,最早用葛、兽毛,后通常指 *** 、兽毛的粗加工品,古时平常人穿。
7.卒:朱熹注:“畜,养。”
《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这里用为终止、完毕之意。
8.于耜:整修农具。
9.举趾:迈步下田。
10.馌:《诗·小雅·甫田》:“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妻馌之,相待如宾。”
《说文》:“馌,饷田也。”
这里用为给在田耕作的人送饭之意。
11.畯:《诗·小雅·甫田》:“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指中国西周时管理耕种的官。
12.仓庚:即黄莺鸟。
《诗·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诗·小雅·出车》:“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13.懿:《书·无逸》:“徽柔懿恭,怀保小民。”
《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尔雅·释诂上》:“懿,美也。”《说文》:“懿,专久而美也。”
段玉裁注:“专一而后可久,可久而后美。”这里用为动词,犹言“修美”之意。
14.爰:(yuán元)《书·盘庚》:“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
这里用为改易、更换之意。
15.蘩:(fán繁)《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小雅·出车》:“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尔雅·释草》:“蘩,皤蒿,又,蘩之丑。秋为蒿。”
《说文》:“蘩,白蒿也。从草,緐声。”
今俗谓之蓬蒿菜,叶似艾,粗于青蒿,白于众蒿,可为菹。
16.祁:(qí齐)《诗·召南·采蘩》:“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诗·商颂·玄鸟》:“来假祁祁,景员维河。”
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17.殆:《书·顾命》:“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
《孟子·梁惠王上》:“殆于不可。”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殆天授。”
这里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之意。
18.萑苇:(huán还wěi委)芦类植物。初生名“菼”,幼小时叫“蒹”,长成后称“萑”。
《诗·小雅·小弁》:“有漼者渊,萑苇淠淠。”
《管子·地员》:“薜下于萑,萑下于茅。”
19.条:《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管子·明法解》:“百官条通,群臣显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治乱之条贯。”
这里用为条理、次序之意。
20.斨:(qiang枪)《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这里用为方孔的斧子之意。
21.猗:(yi衣)《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诗·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诗·小雅·巷伯》:“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这里用为形容长而美好之意。
22.女:《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诗·大雅·大明》:“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诗·鲁颂·閟宫》:“上帝临女。”
《集韵·语韵》:“女,尔也。通作汝。”
这里用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之意。
23.鵙:鸟名,又名“伯劳”。背灰褐色,尾长,上嘴钩曲,捕食鱼虫小鸟等,是一种益鸟。
《楚辞·九思》:“左见兮鸣鵙,右睹兮呼枭。”
《吕氏春秋·仲夏纪·仲夏》:“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24.载:(zài再)《易·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
孔传:“载,行;采,事也。”
孔颖达疏:“载者,运行之义,故为行也,此谓荐举人者,称其人有德,欲使在上用之,必须言其所行之事。”
《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小尔雅·广言》:“载,行也。”这里用为施行之意。
25.绩:(jì击)《诗·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
《管子·事语》:“女勤于辑绩徽织,功归于府者。”
《说文》:“绩,缉也。从糸,责声。”这里用为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之意。
26.孔:(kǒng恐)《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
《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
《诗·周颂·有客》:“既有 *** ,降福孔夷。”
《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玉篇·乙部》:“孔,嘉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27.阳:(yáng扬)《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吕氏春秋》:“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
曹植《洛神赋》:“神光离合,乍阴乍阳。”这里用为颜色明亮之意。
28.葽:(yao腰)植物名。即远志,可入 *** 。
29.蜩:(tiáo条)《诗·小雅·小弁》:“莞彼柳斯,鸣蜩嘒嘒。”
《诗·大雅·荡》:“如蜩如螗。”
《庄子·达生》:“见佝偻者承蜩。”
《说文》:“蜩,蝉也。”这里用为蝉之意。
30.陨:(yǔn允)《易·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说文》:“陨,从高下也。”
《玉篇·阜部》:“陨,落也,坠也。”这里用指为落下之意。
31.箨:(tuò拓)新笋初脱谓之箨。这里用为笋壳脱落之意。
32.缵:《书·仲虺之诰》:“天乃锡 *** 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
《书·君牙》:“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
《说文》:“缵,继也。”这里用为继承之意。
33.武:(wǔ午)《易·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吕氏春秋·大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这里用指为舞,古武、舞通。武人,在祭祀仪式上舞蹈之人。
34.豵:《诗·召南·驺虞》:“一发五豵。”
《玉篇》:“豵,牡豕也。”
《本草纲目》:“豕生六月曰豵。”古时猪生六个月叫豵。这里用为小公猪之意。
35.豣:这里用为大猪之意。
36.斯螽:虫名。蝗类的总名,身体绿色或褐色,善跳跃,对农作物有害。《庄子·至乐》:“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
37.野:周代王畿内的特定地区。周制,王城外百里曰“郊”,郊外至五百里疆又分“甸、稍、县、都”,各百里。野指“郊”之外。
《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
《墨子·非乐上》:“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王念孙 *** 引王引之云:“野,即宇字也,古读野如宇,故与宇通。”这里用指为郊外很远的地方,也就是荒野,旷野之意。
38.宇:《书·五子之歌》:“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诗·豳风·东山》:“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诗·大雅·桑柔》:“忧心慇慇,念我土宇。”
《楚辞·招魂》:“高堂邃宇。”
《国语·周语》:“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这里用为房屋之意。
39.穹:《诗·豳风·东山》:“洒扫穹窒。”这里用为窟窿之意。
40.窒:(zhi滞)《易·讼·辞》:“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诗·豳风·东山》:“洒扫穹窒。”
《尔雅·释言》:“窒,塞也。”郭璞注:“谓塞孔穴。”
《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
成玄英疏:“窒,塞也。”《集韵·屑韵》:“窒,塞穴也。”这里用为堵塞,不通畅之意。
41.墐:《诗·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管子·轻重己》:“教民樵室钻鐩,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
《礼记·月令》:“皆墐其户。”
《说文》:“墐,涂也。从土,堇声。”这里用为用泥涂塞之意。
42.郁:植物名。即郁李。
43.薁:即“郁李”,一种落叶小灌木,似李而形小,果味酸,肉少核大,仁可入 *** 。亦称“唐棣”。
44.壶:古通“瓠”。瓠瓜,也叫葫芦。
《鹖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
《淮南子·说林》:“尝抱壶而度水者,抱而蒙火。”这里用为葫芦之意。
45.叔:《说文》:“叔,拾也。”这里用为收拾之意。
46.苴:(ju居) *** 的雌珠,开花后能结果实。这里用为青麻的子实之意。《楚辞·大招》:“醢豕苦狗,脍苴蒪只。”
47.荼:(tú图)《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
《尔雅·释草》:“荼,苦菜。”苣菜属和莴苣属植物的一种苦菜。
48.樗:臭椿与柞树。比喻无用之材。多用于自谦之辞。也作樗材。
《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庄子· ***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49.穋:《诗·鲁颂·閟宫》:“降之百福,黍稷重穋。”
《管子·地员》:“其种,大穋杞、细穋杞。”后种先熟的谷类,这里用为早谷之意。
50.绹:(tao逃)《广雅·释器》:“绹,索也。”这里用为绳索之意。
51.凌阴:阴同“窨”,收藏冰块的地窖。
52.蚤:(zǎo早)《管子·乘马》:“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
《礼记·中庸》:“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
《荀子·大略》:“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
《韩非子·扬榷》:“主不蚤止,狗益无巳。”
《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这里用为“早”之意。
53.跻:(ji迹)《易·震·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诗·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尔雅·释诂》:“跻,升也。”
《说文·足部》:“跻,登也。”这里用为升上、登上高处之意。
54.兕觥:古代一种酒器。
《诗·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诗·周颂·丝衣》:“鼐鼎及鼒,兕觥其觩。”
诗经豳风之《七月》: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 这是他老人家对《诗经》的总结发言。
在我心中,《诗经》是毋庸置疑的经典,读一遍是不够的,所以,近来开始背了。
我出生在非富非贵的家庭,对《诗经》的印象,除了小时候为 *** 死记硬背过“关关雎鸠”、“硕鼠硕鼠”,其他内容都很生疏。对于《诗经》本身的价值,更是一无所知。
2020年,我读过学者杨照先生写的《经典里的中国》系列之《诗经》,副标题是“唱了三 *** 的民歌”,让人耳目一新。不禁自问:读古文经典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呢,人虽年长,内心关于种族身份的疑问时而涌现,总是追问: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各种习俗、文化是如何来的?
除了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概念,自己拿起书好好研读一番,我想是有必要的,读《诗经》有追根寻祖的目的。
几年前,我读过两遍《诗经》,选了果麦文化出品骆玉明解注的版本。但我从来不敢对外宣称读过,因为除了小时候背诵过的,我完全不记得任何一句。
国风里的作品,以前是用来唱的,除了过目不忘的天才,谁能读一遍两遍就完全理解并记住呢?
最近,为了防止自己老年痴呆。我背诵了豳风7首,《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最喜欢的是《七月》,它的篇幅在国风里算是比较长的。
豳(音bīn)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先秦时代豳地华夏族民歌。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甘肃庆阳、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
这首诗既有几 *** 前普通农民生活的记录,又有抒情部分。全诗共8个段落,从炎炎夏日到新年伊始,一整年的农耕劳作、日常生活、自然风光都囊括其中。
不得不佩服老 *** 发明的文字,让我们这些后人,可以乘上时光机,瞬间回到几 *** 前劳作生活的场景里,而对我来说,它又有另一番意义。
因为童年生活在农村,当我读到“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时,会想起儿时,每当播种季节,全家老小都奔赴田里犁地、播种,不分昼夜。母亲们、媳妇儿们,在该做饭的时间回家里做饭,之后给留在田里的人送去。
当我读到“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人们都穿着背心、短裤等凉爽不粘身子的夏衣,雨天过后,在蝉鸣声中,去树林子里抓蝉幼虫。
当我读到“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时,会想起那时几家人合用的打麦场上,收割回来的麦子尽数倾泻,匀称地铺满场地,一辆拖拉机拉着石头碾子,满场子转圈。之后,大人们会就着风向扬起麦粒、麦秸、麦粒皮的混合物,让风将它们分离开......
打枣子、煮豆子、砸开冰窟窿、在地窖里储藏冬菜、杀猪宰羊、聚餐吃饭......
这首诗里的场景,历历在目,跟穿越了一样,竟让我恍惚分不清到底是三 *** 前,还是我的童年呢?
如今,不管是这首诗的作者,还是我的童年都一去不返,但这首诗会被一代又一代国人读到。这样的神游,真是美好。
谁说人没有灵魂呢?一个人的文字即他的灵魂。
我们的根又在哪里呢?就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里。
最后附上这首诗的全文,去欣赏吧!
第1章
从七月到来年二月,每个月份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像是在游戏中通关,虽然应时应景地做了该做的,但还是忧虑“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曰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第2章
从七月到春日,农家的女儿也跟着采桑忙碌,又担忧着远嫁他乡。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第3章
三月修树枝,八月割芦苇、染布为贵人做衣裳。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第4章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 *** 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第5章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第6章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第7章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第8章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经·七月》: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情况作者:袁老师
来源:星陪伴(xinghuivip)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全诗共分为八章。之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 *** ;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此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 *** 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 *** 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 *** 、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 *** 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 *** 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国风·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之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说:“《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至王业之艰难也。”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诗经·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火(huǐ):大火,星名,即心宿。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
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趾:足。“举趾”是说去耕田。
馌(yè):馈送食物。
亩:指田身。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春日:指二月。
载:始。
阳:温暖。
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懿(yì):深。
微行:小径(桑间道)。
爰(yuán):语词,犹“曰”。
柔桑:初生的桑叶。
迟迟:天长的意思。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
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公子:指国君之子。
萑(huán)苇:芦苇。
蚕月:指三月。
条桑:修剪桑树。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
女桑:小桑。
鵙(jú):鸟名,即伯劳。
玄:是黑而赤的颜色。
朱:赤色。
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
秀葽:言远志结实。
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貉:通“祃(mà)”。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
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同:聚合,言 *** 之前聚合众人。
缵(zuǎn):继续。
武功:指田猎。
豵(zō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 *** 比较小的兽。
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豜(jiān):三岁的猪, *** 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
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
振羽:言鼓翅发声。
穹:穷尽,清除。
窒:堵塞。
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向:朝北的窗户。
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曰:《汉书》引作“聿”,语词。
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
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菽(shū):豆的总名。
剥(pū):读为“扑”,打。
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介:祈求。
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壶:葫芦。
叔:拾。
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樗(chū):木名,臭椿。
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场:是打谷的场地。
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纳:收进谷仓。
稼:古读如“故”。
禾稼:谷类通称。
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
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功:事。
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索:动词,指制绳。
綯(táo):绳。
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亟:急。
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凌:是 *** 的水。
阴:指藏冰之处。
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
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
涤场:清扫场地。
朋酒:两樽酒。
跻(jī):登。
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称:举。
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万:大。
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大意: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
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
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 *** 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
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
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
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
齐声高呼寿无疆。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 *** 落。《豳风·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 *** 、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戴震《毛郑诗考证》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 *** 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 *** 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诗中似乎有这样的影子,虽然那是 *** 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 *** ;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正如宋人张俞的《蚕妇》诗所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 *** 。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 *** 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豳风·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名家点评
朱熹《诗集传》:“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享也节。此《七月》之义也。”
姚际恒《诗经通论》:“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 *** 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 *** 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今玩其辞,有朴拙处,有疏落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精致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真诚处,有华贵处,有悠扬处,有庄重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见臻此境界。”
皮锡瑞《经学通论》:“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
吴闿生《诗义会通》:“此诗天时、人事、百物、政令、教养之道,无所不赅,而用意之处尤为神行无迹。神妙奇伟,殆有非语言形容所能曲尽者。洵六籍中之至文矣!”
余冠英《诗经选》:“这诗叙述农人全年的劳动。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家的,小部分是为自己的。”
《诗经?颂?鲁颂?閟宫》小札三百零五《诗经·颂·鲁颂·閟宫》小札三百零五
閟宫有侐1,实实枚枚2。赫赫姜嫄3,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4,是生后稷5。降之百福。黍稷重穋6,稙稺菽麦7。奄有下国8,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9。奄有下土,缵禹之绪10。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11。居岐之阳12,实始翦商13。至于文武14,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14,于牧之野15。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敦商之旅16,克咸厥功。王曰叔父17,建尔元子18,俾侯于鲁19。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旂承祀20。六辔耳耳21。春秋匪解,享祀不忒22。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23,是飨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24,白牡骍刚25。牺尊将将26,毛炰胾羹27。笾豆大房28,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29,二矛重弓30。公徒三万,贝胄朱綅31。烝徒增增32,戎狄是膺33,荆舒是惩34,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35,寿胥与试36。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37。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38,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保有凫绎39,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40。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
天锡公纯嘏41,眉寿保鲁。居常与许42,复周公之宇。鲁侯燕喜43,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徂徠之松44,新甫之柏45。是断是度,是寻是尺46。松桷有舄47,路寝孔硕48,新庙奕奕。奚斯所作49,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译:
紧闭祖庙真肃穆,花纹细密宫坚固。姜嫄先祖多显赫,德行端方无曲折。受到上帝亲眷顾,从未受过病和灾。怀胎足月产下儿,诞下先祖是后稷。赐予百福于他身。辨别黍稷谁先熟,大豆小麦哪先种。自从拥有邦国起,教民学习稼与穑。先学五谷黍和稷,稻米黑黍都茂盛。自从拥有邦国起,惠民就如那大禹。
后稷子孙代代贤,古公亶父周太王。迁居岐山在南面,实施 *** 殷商朝。传到文王周武王,继承太王弘大业。武王顺天伐殷君,慷慨陈词在牧野。将士莫愁莫贰心,上帝监察在头顶。正义 *** 殷商旅,定获成功立功勋。成王颁令给周公,封你长子为鲁公,封侯执掌建鲁国,拓土开疆大作为,佑助周室共兴旺。
成王颁旨给鲁公,封侯京都守东门。赐予广袤山与川,田地疆域和属国。周公后嗣鲁僖公,同时也是庄公子。排开龙旗祭先祖,驾车四马六条辔。春祭秋尝不懈怠,祭祀歆享无差错。皇天上帝伟大啊!先祖后稷伟大啊!奉献赤牛作牺牲,敬请享用正当时。多降福禄给子民,始祖周公列 *** ,祈求上苍福佑汝。
准备秋尝祭祖先,夏天始做牛楅衡。白色赤色健公牛,牛形酒尊将将声。奉上烤猪大肉羹,盛在礼器笾豆俎。万舞大气而排场,孝孙福禄又安庆。敬祝僖公大昌达,敬祝僖公长眉寿。保佑东方广袤地,鲁国善政享太平。天道不亏山不崩,大地不震四海宁。愿您三公作友朋,如那山冈和山陵。
举国战车有千辆,矛饰红缨弓绿绳,战车二矛两强弓。公率步卒兵三万,红线文贝饰头盔。军旅威仪不可挡,痛击北戎和西狄,惩伐楚庸舒边城,谁能阻挡我大军!敬祝僖公大昌达,敬祝僖公富和寿。发黄鲐背寿遐龄,老当益壮展才能。敬祝僖公业昌隆,敬祝僖公康桑榆。万事如意寿千岁,寿眉无疆保康宁。
巍巍东岳泰山雄,鲁 *** 众唯君瞻。鲁有龟蒙作屏障,版图扩展到远东。直到海边之邦国,淮夷同归鲁僖公。举国百姓都尊顺, *** 鲁僖公。
鲁国拥有山凫绎,版图扩展到徐戎。直到海边之邦国,淮夷 *** 东北貊。直到南夷部落群,部落百姓都尊顺。莫敢不尊鲁一统,尊重僖公明旨意。
天赐僖公福禄厚,眉寿永保鲁安宁。常国许田紧守护,收复周公旧疆宇。宴饮喜庆鲁僖公,高堂 *** 贤惠妻。大夫百姓同受福,邦国久安享富足。众人得到多福祉,黄发童颜祝僖公。
松树采自徂徠山,柏树采自新甫山。测量高度来锯断,是用寻尺来丈量。松做方椽与底座,宫殿雄伟又高大。祖庙肃穆闪光彩。奚斯作颂谱新章,篇幅很长叙事广,万民心声一同彰。
注:1.閟(bì音必)宫:神庙。閟:闭也。侐:(xù音旭)清静,寂静貌。
2.枚枚:细密貌。
3.姜嫄(yuán音元):《史记·周本纪》:“有邰(tái音抬)氏女,曰姜嫄(原)。姜嫄为帝喾元妃。”
4.弥月:弥月即足月。婴儿出生后,满月也称弥月。
5.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母姜原,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被尧封地古邰城(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被后世尊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穀。’”
6.重穋(tóng lù音桐录):通“穜稑”, 先种后熟谓穜,后种先熟谓稑。《周礼·天官 *** 宰·司裘/内树》:“上春,诏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
7.稙稺:稺同“稚”,早种谓稙,晚种谓稺。菽:(shū音书)豆也。
8.奄:覆盖,包含。9.秬:(jù音巨)黑黍(shǔ音蜀)。
10.缵:(zuǎn音纂)继也。
11.大王:即周太王(古公亶父,姬姓,名亶),周武王武胜殷商后封为太王。
12.岐: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13.翦:(jiǎn)同“剪”。剪除。
14.文武:周文王(姬姓名昌),继承西伯侯之位,即西伯昌,在位50年,为周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在丰邑(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处,与今周文王庙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羑里已不同)。周武王,姬姓名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 *** 遗志,建立了西周王朝。病死,王位3年。
15.牧野:牧野(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南、卫河以北)之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空虚,无兵可守。商纣王惊闻周武王组联盟军来袭,仓促武装 *** ,前军陈前倒戈,全军覆没。最后登鹿台 *** 而死。
16.敦:治也。旅:军旅。
17.王: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之子,年幼继位。叔父:周公,姬姓名旦,周公四大功德:一是辅助武王得天下,二是 *** 成王治天下,三是参与了制定周礼,四是从无野心。
18.元子:姬伯禽,姬姓名禽,伯是排行,周公旦长子,鲁国之一任鲁公。
19.俾:使。20.龙旂(qí音祈):旗有众铃以令众也。
21.辔:(pèi音配)御 *** 嚼(jiáo音矫)子和缰绳。
22.忒:(tè音特)差错。
23.骍(xīng音星)牺:赤色牺牲。骍:赤色也。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24.楅(bī音逼)衡:楅设于角,衡设于鼻。《周礼·地官司徒·卦人/均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置其絼(zhèn音朕,同纼,拴着牛鼻子的绳子),共其水稾(gǎo音稿),歌舞牲及毛炮之豚(tún音屯)。
25.牡:公牛。刚:通“犅”,指公牛。
26.牺尊:状如牺牛酒尊。
27.毛炰(páo音庖):整个牲畜(多指小猪)连毛火中去毛烤炙致熟。胾(zì音字)羹:大块肉羹。胾:大脔(luán音峦)也。
28.笾豆:古代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大房:是古代祭祀时盛牲畜的用具,通称俎(zǔ音组)。
29.朱英:长矛上装饰的红缨。绿縢(téng音疼):绿绳。
30.二矛:古代每辆兵车一长一短的两支矛,用于不同距离的交锋。重弓:古代每辆兵车上的两张弓,一张常用,一张备用。
31.贝胄(zhòu音宙):文贝装饰的头盔。朱綅(qīn音侵):红线。用来装饰文贝。
32.烝:众也。增增:多貌。
33.膺:(yīng音英) *** ,打击。
34.荆(jīng音京)楚国的别称。楚人先祖鬻(yù音玉)熊辅佐周文王灭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劳,封鬻熊曾孙熊绎(yì音亿)为子爵,建国于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领地50里。舒: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35.黄发:因年 *** 发色黄的老人。台背:同“鲐(tái音抬)背”。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长寿老人。
36.胥:相也。
37.耆(qí音祁)艾:五十、六十之年。《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dào音到),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38.龟蒙:二山名均在山东省临沂市,二山连续,长约八十余里,其西北一段名龟山,东南名蒙山。
39.凫绎:(fú yì音伏亿)二山名,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
40.淮夷:古代居于淮河流域的部族。 蛮貊(mò音末): *** 及东北方民族。
41.纯嘏(gǔ音古)大福。
42.常:常国,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常为氏。许:许田,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北60华里。
43.燕喜:宴饮喜庆。
44.徂徠:(cú lāi音助莱)山名。又名尤来、尤崃、尤徕。今山东省 *** 市东南。
45.新甫:山名,今山东省 *** 市新泰市西北。
46.寻:一寻为八尺。
47.松桷(jué音决):松木做的方椽(chuán音船)子。舄:(xì音细)履也,此处为底座。
48.路寝:天子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即路寝门,最内之门。此仅写路寝门大,可想而知,祖庙之高大。
49.奚斯:公子鱼,姬姓,字奚斯,鲁国大夫。
议:本诗是《诗经》中最长的诗,四百九十二字,是颂史诗中写得最华丽的,诸侯子弟的如玉文风得以显现。诗共一百二十句,以四言颂为主,五言颂刚好也是十二句,可见其文字结构严谨。是谁人所作?诗中已经写明:奚斯。奚斯是字,公子鱼,既然是公子,也应该是鲁庄公之子,姬姓名鱼,是鲁国大夫。在史书中,他只出现一次,同样的事情,分别记载在《左传·闵公二年》和《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什么事情?有句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庄公的异母弟庆父与自己的夫人哀姜有染,鲁庄公薨后,庆父欲立自己为鲁君,哀姜为帮凶,连杀二任鲁君:公子斑与鲁闵公。此事引起公愤,但庆父还想活命,让本诗作者去说情,结果,只听到奚斯的哭声。无奈何,庆父只好自缢。虽然奚斯没说话,但公道自在人心,可见其人品之正。
诗从舜帝时的农官后稷(黄帝之四孙)连他的母亲也一同起讲,历十二代的周太王古公亶父,再历二代周文王(姬姓名昌)其子周武王(姬姓名发),至周成王(姬姓名诵)刚好是黄帝二十代子孙之史料。
再封周公(姬姓名旦)之子鲁公(姬姓名伯禽),《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是周成王同一辈人(堂兄弟)。本诗时间跨度长,主要歌颂鲁 *** 君,鲁僖公的功绩,重现鲁公之辉煌。实际上,周公从来没有享受这种规格的诗句;周公之子伯禽也同样没有享受过。
再看诗的格式,诗共九章,前五章、后四章。首章十七句讲历史,用什么立国?教人分辨百谷及其种植技术的推广,属于施恩于民发展阶段。这段历史不但鲁国可用,周天子同样可用。二章十七句,古公亶父迁居岐山作为转折点,有意识地培养子孙与殷商抗衡。不要小看这种意识,实在是非常先进立大志的思维,经过公季、至文王、至武王,终于成功转型,成功才有鲁国的存在。三章十七句开始到最后,开始讲鲁国之事,鲁僖公重新恢复鲁国之版图,诗人是多么希望鲁国恢复到原来周公健在时的荣耀。确实,收复国土历来都是荣耀无比,这种心情完全能够理解;如果放到现在,同样,也是锣鼓声、欢呼声、祝福声、民众扬眉吐气声,安享福禄之景色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戊戌年二月十六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博士生 秦行国
傅斯年
傅斯年在近代史学领域是个颇具建树 *** 的人物,常常以史家之姿示人,然其文学上的研究亦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他在早年曾讲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后来整理成《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一书,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五言诗的起源问题,颇值得人留意。他对五言诗起源于枚乘、李陵的说法皆加以反驳,提出五言不起于一人的说法,指出“五言是汉朝的民间出产品,若干时代渐渐成就的出产品”,“现在可见的西汉歌词中,没有一篇完全五言的,只存下列三诗有一个向五言演化的趋势”,他举出的三诗分别是《戚夫人歌》《李延年歌》《杨恽歌》。这一说法给人以莫大的启发。五言虽然成形于汉朝,但其发展踪迹定是十分漫长的,非但不是起源于一人,更不是起源于某一简短的时段、某一有限的地域。我们看春秋时期的《诗经·豳风》中《七月》篇中的句子: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其中就是四言中夹杂着五言。再看《诗经·商颂》中《玄鸟》篇: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亦是如此。《左传》中亦有颇多的歌谣皆是此类,譬如《左传·襄公四年》: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逆丧者皆髽,鲁于是乎始髽。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
国人所诵之句即是四言、五言交错的。《左传·成公十七年》:
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惧不敢占也。
鲁大夫声伯所歌即是四言、五言相交错。《左传·哀公十七年》:
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被发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虚,绵绵生之瓜。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
此中所喧嚷之词六言、五言、四言兼有的。《左传》中此类句子是颇多的。《国语·晋语》中:
中饮,优施起舞,谓里克妻曰:“主孟啖我, 我教兹暇豫事君。”乃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里克笑曰:“何谓苑?何谓枯?”优施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谤,可不谓枯乎?枯且有伤。”
优施所歌乃五言、四言之句,其中仅次句为四言,其余皆为五言,已颇具五言的体式了。战国时代的《孟子》中有: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此种歌谣已经是五言的句子了。有意思的是,《楚辞·渔父》中亦有这样一句: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只不过从《孟子》之中的孺子歌谣变成了渔父歌谣了。《楚辞·九章》中《怀沙》篇有: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四言、五言、六言如犬牙之势。在《招隐士》中有一句: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若我们将此句中的“兮”抽出来,则成了“王孙游不归,春草生萋萋。岁暮不自聊,蟪蛄鸣啾啾”,读起来气脉浑然,完全是后来五言诗的模样。上博简楚辞中有《鹠鷅》篇:
子遗余鹠鷅今兮。鹠鷅之止今兮,欲衣(?)而恶枲今兮。鹠鷅之羽今兮,子何舍余今兮?鹠鷅翩飞今兮,不戠而欲衣(?)今兮。
“今兮”为语辞,将之除去,则为四言、五言杂糅而成。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明诗》篇中业已讨论过五言的问题:
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傅斯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
他也将五言之滥觞追朔到了《诗经》,《沧浪》《暇豫》即此前已经讨论的《孟子》与《国语》之中的内容,《邪径》到了汉朝成帝之时,较为晚出了,只是他没有将《楚辞》纳入进去。从地理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另一番风景。《诗经》的《七月》乃言豳地,属秦中,《玄鸟》乃宋人祭祀其祖先商的诗,为宋地,《左传》中所涉为鲁、卫之地,而《楚辞》为楚地,亦即表明,五言的踪迹若细加追寻的话,可以囊括到南、北两地,呈现出南、北交融的面目。于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来看,五言诗的起源甚早,且多是以歌谣的形式而传唱当时的,虽不如后世五言诗那般规整,然已是初具规模了。《诗经》《左传》《国语》《孟子》《楚辞》(包括上博简)之所记,非一人之力,一时、一地之功,乃经许多语焉不详的人物创造,长时期地发展、流变,多地域地交融而成,这是从时间、作者、地域的情况来看的。
责任编辑:彭珊珊
赵时棡篆书《诗经.七月》赵时棡篆书《诗经.七月》
刊于《书法》 *** 1986.3
释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
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
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
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
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
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
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
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
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关注西研会青年分会头条,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小知识~
引言
葵菜又名冬葵,民间称冬苋菜或滑菜,是古代的百菜之王。它在冬季盛产,喜欢生长在宅边路旁,田埂草丛中。通常分布在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古诗
《流夜郎题葵叶》
唐代李白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次韵范石湖田园杂兴诗》
元末明初凌云翰
闲看行蚁上苔钱,日永依稀似小年。
麦饭正香葵菜熟,祗将耕凿报尧天。
《饮百花洲四首》(其三)
宋末元初黎廷瑞
桃花绕屋竹参天,曾向湖西住五年。
回首但馀葵麦在,古今何必更桑田。
《安乐窝吟》其一
南宋何梦桂
安乐山前安乐窝,问君安乐意如何。
黄粱饭饱葵根滑,山北山南听牧歌。
《寓极乐寺》
明代王衡
湾湾绿水带城阴,白日青莲双树林。
万叠云山千里梦,六时钟磬五更心。
寒灯贝叶翻香蠹,春日檐花坐语禽。
随意竹床葵菜好,经帘不卷画堂深。
《七月》(节选)
《诗经》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赏读:该诗是描写农事生活的叙事诗。该段主要描绘五月至九月的季节变化及农事活动。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息。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现今葵菜很少见了,人们很少吃过了,其实,葵菜味道还是不错的,受到过很多人的喜爱。它清香适口,鲜嫩宜人。重要的是葵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滋补养生也很有帮助。
编辑|王玉庆
排版|康明月
审核|贺语
校对|康明月
标签: 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