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棣(1917年10月26日-1991年2月9日),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费曼”。
雷棣于1917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南 *** 沙市。他的 *** 是一位数学家,母亲是一位教师。雷棣从小就显示出了出色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在1936年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在1939年获得了学士学位。随后,他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并于194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在国内从事了一些科研工作。
1950年,雷棣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他与费曼、汤川秀树等物理学家共事。他的博士 *** “矢量介质的散射和极化”被认为是量子电动力学的重要贡献之一。1951年,他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回到中国后,雷棣在1955年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30多年,成为了中国物理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还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 *** 等职务。
雷棣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很多重要的贡献。他是个研究量子场论的物理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还发表了许多有关高能物理、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重要 *** 。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许多国内外奖项,包括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朱李月华科学技术奖、美国物理学会 *** 宁奖等。
除了科学研究,雷棣还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他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中国 *** 副部长等职务。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1991年2月9日,雷棣因病去世,享年73岁。他的离去对中国物理学界和教育界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雷棣是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
- 1980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 1981年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986年获得朱李月华科学技术奖;
- 198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1990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 *** 宁奖。
雷棣是中国物理学界的巨人,他的科学研究和教育贡献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物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雷棣(Lei Di),生于1 *** 6年,是一位的中国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电子学之父”。
雷棣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8年毕业于 *** 学物理系。1950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开始从事电子学研究。1958年,他研制出了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显微镜,开创了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的先河。19 ***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科学院年轻的院士之一。
雷棣是中国电子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电子学领域的贡献被誉为“不亚于 *** 的相对论、居里夫人的放射 *** 、华罗庚的数学”。他在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电子显微分析等方面做出了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电子学事业的发展。
1981年,雷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他被选为国际电子显微镜学会 *** 。1999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还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子学会会长等职务。
雷棣因其在电子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
1. 1982年,被授予“自然科学奖特别贡献奖”。
2. 1985年,被授予“科学技术奖”。
3. 1993年,被授予“国际电子显微镜学会创始人奖”。
4. 2001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奖”。
5. 2008年,被授予“世界华人物理学家协会终身成就奖”。
2016年5月1日,雷棣逝世,享年90岁。他的逝世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 *** ,中国科学院、 *** 学等单位都发布了悼念声明。雷棣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位巨人,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