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烧饼的来源和历史典故,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2
黄山烧饼、黄桥烧饼、金华烧饼的古法手艺

江南三味烧饼—黄山、黄桥、金华

文艺复兴|杜德春




明清文献饕餮烧饼味道:

△烧饼 烧饼《随园食单》的文艺复兴~~

载《随园食单》 :“用松子、胡桃仁敲碎,加糖屑、脂油和 面炙之,以两面煎黄为度,面力口芝麻。

面箩至四五次,则白如雪矣。须用两面锅,上下放火,做奶酥更佳。 ”这是一种加热 *** 奇特的“烧饼”。

炊具 是“两面锅”,要“上下放火” ,亦即是说,锅的底部要放在火源上,而锅 盖(当为铁制,平或略凹的)上 面也得放置燃烧的木炭之类,如此,下烤上 烘,制出的饼也就另有一种风味了。

由于原文过简,未讲明是否将面粉发酵,包不包馅心,倘仅仅将松子、胡桃仁加 *** 屑、脂油直接与面粉相和,再制成饼,那是一种里面烙饼, 比一般煎饼用料更高级一些罢了。

吴越皖之三味烧饼,皆以“陋室铭”二铭:

黄山乃皖地名胜;黄桥乃近代黄桥战役而闻名;金华乃宋皇帝 *** 杭州或绍兴而饕。




△三味烧饼的共同特点是:

一:烧饼皮皆添加“天然老面”而发酵天然麦香;

二:烧饼酥子皆以猪油起酥,这也是苏沪糕饼的特点之一;

三:烧饼馅料不同程度的添加了“吴越皖” 地 特有的 梅干菜、肥膘、火腿等猪身上的饕餮美味而渲染人间烟火至味;

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南宋以来,宋人 *** 吴越,北方或中原焙者亦随皇权抵达江南;而胡饼手艺也“随风潜入夜”——烧饼从秦汉时代就用土炉炊焙,而宋人糕师也随之。

江南烧饼更大的特点就是300℃或330℃的土烤炉或仿古土烤炉的焙饼古法:

炉饼融合、相互吻合、更大炊烟唤醒麦香十足的味道,麦香四溢、猪油飘逸、梅菜芬芳、木材与泥土 猪油与麦酵……苏东坡水墨丹青——人间至味是烧饼。




△江南三味烧饼古法手艺水墨丹青

发面手艺:嫩酵微香;大酵浓香;老酵醇香。

春天、宜老面糕之

夏天、宜嫩酵炊之

秋天、宜大酵饪之

冬天、宜母酵饕之。

酥面饕餮:熟麦油酥、佐麻葱椒、搓 *** *** 、油酥饕餮。

咸味、葱花香菜椒盐佐之

鲜味、孜然麻椒火腿渲之

原味、酵面 盐酥素描勾勒之

甜味、蜂蜜黄酒醪糟渲染之。




杜德春:中国传统糕饼与面点面食资深工艺技术名匠。


#黄桥烧饼黄山烧饼金华烧饼古法手艺#杜德春传统糕饼工艺#江南烧饼与流派糕饼古法手艺

舌尖上的传统糕点,细数它们背后的故事!

中国地方特产传统糕点,精致典雅不失方寸,含蓄婉约却也平易近人。经过历史的沉淀,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去芬芳,相比网红糕点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就跟小编来盘点一下舌尖上的传统糕点,以及它们的那些故事吧~~

北京--贵妃饼

贵妃饼,古称“小饼”、“月团”。相传贵妃饼是骊宫御厨专为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赏月时 *** 的。因其入口即化,很受杨贵妃的喜爱,后流传到民间,人们便称它为贵妃饼。

上海—桂花拉糕

年, *** 总统访华,在 *** 廊用餐的点心就是这道“桂花拉糕”。据说 *** 吃一块拉糕用了三双筷子,于是“一糕三顿”的趣闻就此传开。桂花拉糕从此就多了一个别名-- *** 拉糕。

广东—鸡仔饼

鸡仔饼是广东广州地区汉族传统饼类名小吃,原名"小凤饼",清代咸丰年间广州西关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制。值得一提的是,鸡仔饼还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绝对是正宗的广式风味。

四川—红糖锅盔

锅盔相传起源于陕西,本来是士兵或民工的干粮,其粗糙由此可见一斑。但正如很多东西一旦进入天府之国,肯定就会变得不一样。成都红糖锅盔好吃的关键就是保留了食材自然的好味道。

黄山烧饼的来源和历史典故,-第1张图片-

安徽—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救驾烧饼","皇印烧饼",是安徽徽州汉族传统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传统的黄山烧饼是经过木炭烘烤而成,具有“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的特点。

*** —太阳饼

太阳饼起源于 *** 中部台中市的点心,是一种甜馅薄饼,也是台中的名产之一。太阳饼饼皮酥而易碎,食用的时候容易掉落,适合搭配浓茶或者放在碗里冲泡热开水呈现粥样吃喝。

黄山的美味除了烧饼,还有这些在等你发现

说起黄山

*** 奇松怪石 徽州文化古村

让 *** 连忘返

特色腌鲜鳜鱼 经典黄山烧饼

让人垂涎欲滴


今天,我们来到黄山市休宁县的五城镇。在这里有两样东西最有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阵穿街过巷,深入小镇之中,闻着一股扑鼻的酒香,欸!米酒!


#

米酒

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一点没错。酒坛子一开封,芳香四溢。外观呈 *** 至琥珀色,清澈透明,酒体丰满,口感柔和醇厚,具有米酒的独特风格。


要想做出这样品质的米酒,没有时间积累的经验是不行的。


米酒的酿造工艺在五城镇已经传承了上 *** ,而陈师傅老两口从事米酒酿造这一行已有五十余年,三代传承下来的手艺,让陈师傅对于米酒的酿造已经是十分的得心应手。


首先即是采用优质的糯米和水源,以此来确保米酒的口味纯正。糯米淘净后凉水浸泡至手 *** 即碎的状态,放入木桶,上锅蒸制熟透。

使用木桶,蒸出来的饭熟而不烂,为之后米酒的 *** 增了一分滋味。


随后,淋水使米饭降温,这时水温的控制非常考究,春夏秋冬,四季的要求都各不相同。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影响米酒的口感,这感知适合的温度的能力,是陈师傅多年实 *** 积攒的经验。


对于陈师傅来说,就算把 *** 工艺都告诉我们了,他也并不怯,毕竟这米酒的味道和口感是陈师傅经历几千个日日夜夜所得来的。


充分得到 *** 的糯米倒入陶缸中,配以当地产地范围内传统保种制曲的 *** 制出的酒曲,让糯米与酒曲充分融合。


强大的化学反应,可以更大化的促进米酒的生成。

一切准备就绪后盖上棉被,接下来就是静静期待收获的到来。


经过一段时日的等待,糯米与酒曲的发酵过程已经完成,轻轻拨开表面的糯米糟,浓郁的酒香瞬间溢满整个房间,一大缸上好的米酒就这样出现在了人们眼前,使人心醉!

陈酿过后,甘甜醇厚、软糯香滑的酿造米酒就可以出啦!


透明的玻璃小盏里盛着色泽透亮的米酒,在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小镇,米酒品的不再仅仅是个中滋味,也是历史和情怀。


青石板的小路上,米酒的醇香还在飘扬,传统的手艺还在传承,五城米酒的故事也将继续延续。

#

茶干

送走米酒,迎来茶干!


五城茶干,是安徽省黄山市的传统特产。原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五城镇,也是黄山市的一款特色美食小吃。


它咸淡相宜、质纯味鲜、柔韧香醇、营养丰富,是品茗之佐餐,下酒之佳肴,不知俘获了多少人们的心。是老幼皆宜的美味食品!


美味的食物总是需要耐心等待,别看这么小小的一块干子,从最初的黄豆到最后成型也需要不少时间的打磨。


首先得把黄豆泡发,泡发的过程需要持续七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不等,漫长的等待出来的都不会让人失望。


泡发的黄豆,倒出来淘洗,干净卫生的食品总会让人心情愉悦。

清洗好的黄豆放入机器,边加水边加入黄豆,接下来就是磨制豆浆的过程。

一头加黄豆,另一头米白色的豆浆就出炉了,为了能更好的促进豆腐的形成,豆浆的加热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然后,就是最关键的点卤工序了,豆腐品质好,点卤少不了。慢慢放入盐冰,并轻轻搅拌(盐冰指的是氯化镁,又叫盐卤,还可以用石膏来进行点卤,目的都是为了让豆浆里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结成豆腐花),搅拌看着简单,但也是个技术活,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果然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搅拌中,豆浆慢慢变得浓稠,直到最后的豆腐花形成。


豆腐花形成之后,将其倒入模具中,包上纱布进行挤压,挤出多余的水分,完工之后就是我们日常在市面上买到的水豆腐啦!


而制成最后的茶干还需将豆腐切成小方块包上纱布再次挤压。

挤压好的茶干纹理清晰紧实,最后放入装有卤料的大锅内入味和上色就大功告成!


卤好的茶干可以制成多种口味,五香,麻辣,甜辣,朋友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任意挑选。


五城茶干,纯手工 *** ,每一块都独一无二,不均匀的网格凹陷,给了卤料更多融入它的机会,使它的味道更加丰富。


坚韧的茶干散发着淡淡的纯正豆香,色泽酱红,尝起来口感Q弹,回味持久,很有嚼劲,弹力十足的它随意弯折都不会轻易折断,有那么一瞬间恍惚都觉得它不是豆制品了!


这看似平淡的食物,却也给了这一带人不一样的口味!

??

休宁县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两份美味绝佳的孕育。


早在好几年前,五城米酒和五城茶干就成功的获批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也成为了本地出名的特色产品!


如果你恰巧来到休宁,来到五城,不妨来打卡哟!


游黄山,错过了黄山烧饼,自制黄山烧饼,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黄山烧饼,小巧玲珑酥脆咸香,现如今也算的上是网红产品了,小小的黄山烧饼盛行于古徽州一带,及周边部分地区,用当地特有的食材梅干菜做馅,包入酥皮中,而起酥油用的也是当地盛产的菜籽油。烧饼经过木炭火的焙烤,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有“蟹壳黄烧饼”之名。

当你一口咬下去就能听到“咔”的清脆声,赶紧用手接着,如薄纸一般的酥皮散落下来。

黄山烧饼外皮松酥脆香,内馅咸甜滋润,梅干菜的陈香、猪肉的鲜香,相融交织让 *** 罢不能。

黄山烧饼与通常的酥饼不同处在于不仅酥松还有点焦脆,因为在入炉烘烤前在表面刷了一层饴糖,而不是通常的蛋液。也因此色更加接近蟹黄。

说的你口水直流,是不?现在就来教你在家做,吃的是一种成就感。

12个黄山烧饼材料:

水油皮:面粉100克、菜籽油30克、开水60克、糖浆或者饴糖10克、泡打粉1/5茶匙

油酥:面粉80克、菜籽油40克

馅料:梅干菜肉馅约240克

表面装饰:白芝麻、饴糖或者糖浆

注:黄山烧饼一定是用菜籽油,而非猪油或黄油。

*** :

1.将做好的梅干菜烧肉剁细,因为小烧饼很小,肉粒不可太大。

2.然后锅里倒少量的水烧开,将剁细的梅干菜烧肉入锅煮开几分钟,让汁水全部浸入菜中,这样做是为了更加入味,也不会因汁水太多,影响饼皮的起酥。



3.和水油皮:将饴糖10克、30g菜籽油和60g开水混合均匀,筛入100g面粉和1/5茶匙泡打粉,用筷子搅拌成团,放入保鲜袋中,静置20分钟。



4.拌油酥:40g菜籽油烧热,倒入80g面粉中拌均匀。



5.将醒好的水油皮取出揉光滑(这时的面团应是非常软的),稍微擀开,将油酥面团放在上面。

6.将长边折叠在一起,两头不要封口,这样做油酥就不会跑出来。



7.然后轻轻地擀长、擀宽,长边三折。

8.再次擀开,卷起来,要卷紧实。

9.手上沾点面粉,揪成12个小面剂。注:揪出来的面团比切出来的容易包馅料。



10.取一个小面剂擀圆(案上和擀面杖上用一点点薄粉),放入馅料约20克包起来。

捏合处做为底面,轻轻地按扁,整理成圆饼。



11.依次做好全部。在饼面上刷上糖浆,或者饴糖,星星点点沾上些芝麻。

12.设置烤箱200度,烤18-20分钟至表面金黄取出,放在架子上散热。中间遇到蓬起过分的要及时翻面,没有鼓起的不要翻面,此烧饼应该如煮熟的蟹背壳一般。

注:我这也是做过才知道,烤到中间时全部翻面,结果有的就感觉太扁了。



黄山烧饼:传统小吃与文化传承

黄山烧饼是安徽省黄山市的一种传统小吃,也是黄山市的特色美食之一。黄山烧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的 *** 工艺独特,口感酥脆,香气扑鼻,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黄山烧饼的 *** 原料主要有面粉、芝麻、油、糖、鸡蛋等。首先将面粉和糖混合,加入适量的水和油,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擀成薄片,撒上芝麻,再将面片卷起来,切成小段。最后将小段面团擀成薄饼,放入烤箱中烤制,直到饼干变得金黄酥脆。

黄山烧饼的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着金 *** 的芝麻,看起来十分 *** 。它的口感酥脆,入口即化,香气四溢。黄山烧饼的味道独特,既有甜味,又有芝麻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黄山烧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它 *** 了黄山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是当地人民的骄傲。每年的黄山烧饼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尝这道美食,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黄山烧饼的 *** 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出好吃的黄山烧饼并不容易。

*** 黄山烧饼需要讲究火候和技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烤制才能做出口感酥脆、香气扑鼻的黄山烧饼。因此,黄山烧饼的 *** 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总之,黄山烧饼是一道美味的传统小吃,它不仅 *** 了黄山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更是当地人民的骄傲。如果你有机会去黄山旅游,一定要品尝一下这道美食,感受它独特的味道和文化魅力。

安徽农村夫妻路边卖特色小吃,5毛一个比拳头大,20年风雨无阻

说起安徽美食,你会想到什么?是淮南牛肉汤还是符离集烧鸡?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道安徽的特色小吃,叫做黄山烧饼。黄山烧饼是安徽省黄山市的一道传统小吃,以外层酥脆里层咸香,油而不腻香甜爽口著称,黄山烧饼个头不大,像三四岁小孩的拳头大小,小小一个入口方便,而且携带方便不容易变质,所以随着徽商走遍大江南北而流传开来。黄山烧饼层多而且薄脆,香味浓烈,让人口口留香。

关于黄山烧饼的由来有两个典故,一是朱元璋还没称帝时曾经路过徽州,得到一家农户的救济,给他烧饼充饥,饥肠辘辘的朱元璋大呼好吃,后来还不忘赏赐这家人,于是这个烧饼就流传开来。还有个说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徽商为了迎接他,精心准备了一席饭菜,其中就有这道烧饼,让乾隆皇帝赞不绝口。当然具体是如何由来,我也不知道,反正 *** 便宜味道好就够了。

我们在江苏镇江东岳巷附近,发现一个小推车正在卖黄山烧饼,店主是一对夫妻,来镇江已经有二十年了,一直以卖烧饼为生,为了迎合镇江人的口味,除了传统的黄山烧饼之外,他们的小摊上还有长条的大烧饼,同样好吃。

这对夫妻的烧饼是现做现吃,用的是老面,一块钱两个,有咸甜两种口味,虽说打着黄山烧饼的旗号,但感觉不太正宗,更像是油酥饼。摊位上有一口烤炉,可以现场烘烤,里面非常热,要徒手把一个个饼贴在炉壁上,非常辛苦,但是老板已经做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贴一个饼子不需要两秒钟,很快就做好了。

一锅烧饼大概十分钟就 *** 完成,烤好之后放在旁边,小摊看着简陋,其实收拾得挺干净,五毛钱一个的 *** 也很划算,咸香入口、香甜可口,两种滋味都很好吃,咬一口口口掉渣,真是太酥脆了。除了这种小烧饼之外,另外的大烧饼也很好吃。

这个大烧饼是空心的,只有外面脆脆的口感,而且放了很多芝麻,香味很浓郁,直接吃就很香,如果夹上肉那更过瘾了,配一碗鸭血粉丝汤也不错,真是百搭小吃。老板说自己在这里20年都没有挪地,而且风雨无阻,有很多老主顾,就是不想让客人跑空,所以天天都坚持出摊,而且自己出生农村,为了赚钱养家也不怕辛苦。

如果你也喜欢这种传统小吃,随时可以来这里偶遇美食哦!

胡兴堂与黄山烧饼的故事

在美味的黄山烧饼之中,

除了一口正宗徽味

还蕴藏着无数的老故事老徽州的精气神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黄山烧饼与胡兴堂之间的传奇故事,

下次给外地的朋友带去徽州特色伴手礼的时候,

也讲给他们听一听吧!

令乾隆让乾隆龙颜大悦的烧饼,黄山蟹壳黄,究竟好吃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有一群商人,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勤奋而吃苦耐劳,在外经营,三年一归,习以故常。

这是三大商帮之一的徽商,擅盐、典当、茶木。

徽商的行囊必备,是一种名叫蟹壳黄的烧饼。随着徽商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这小小的烧饼既是徽商与家乡的连结,也是徽州的象征和骄傲。

蟹壳黄,从古至今都受着人们的恩典和喜爱。

相传1357年,朱元璋征战时,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吃的他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次年称帝时,没忘这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烧饼吧。

而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江春大接驾”的之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喜爱程度堪比随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赏。

对蟹壳黄称赞有加的,还有近代陶行知。

“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写下这一首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白话诗,一句便知徽州人对这蟹壳黄的热爱和挂念。

这块得到各代名士之辈青睐的烧饼,随历史代代传下,一直保留正宗纯粹的徽州风味。而黄山山水赐予不油不腻和酥脆的口感,是蟹壳黄经久不衰的原因。

黄山是江淮山河之美的 *** 。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里山高谷深,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是油菜花生长的天然氧吧。每年三四月,黄山的乡村田野、山坡村头,就遍地金黄,徽州大地,数十万亩的花海美不胜收。

而蟹壳黄,是用这绝佳油菜花,酿造的菜籽油 *** ,面团揉饼和烘烤过程对油量和水分的把握,又使得蟹壳黄酥脆好嚼、不油不腻。

尝一口皇帝也喜爱的蟹壳黄,品得徽州的山水和人情味。

本文分享自东家匠人:味back

尝百味,知天下 | 救驾?皇印?随徽商走南闯北的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不待入口,便觉得香味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作为安徽省黄山市特色传统小吃,刚出炉的黄山烧饼色泽金黄,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黄山烧饼很容易存放,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黄山烧饼本是古徽州的地方小吃,面团揉匀饧透后,放入炉壁边,经过木炭烘烤而成。由于个头小,携带方便,不易变质,当年曾随徽商走遍大江南北,名气也越来越大。


黄山烧饼又名皇印烧饼、救驾烧饼、蟹壳黄烧饼。相传1357年,朱元璋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吃的他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次年称帝时,没忘这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烧饼吧!


而关于皇印烧饼名称的由来,是相传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江春大接驾"的之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喜爱程度堪比随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赏。

方格之一次吃黄山烧饼是朋友相赠,现在的黄山烧饼里面可能还会用梅菜辅以佐料,吃的之一口觉得有特别的香气,吃到两三个的时候就发现完全停不下来。里面是有拌好的猪肉馅,特别是在小饿小困的时候,非常好吃并且补充体力。

烧饼外壳酥脆,里面馅料也是口感层次丰富,完全不会觉得干瘪或者噎嗓子,确实回味无穷~


好啦说着说着方格又准备下单黄山烧饼了哈哈哈,本期的“尝百味,知天下”就结束啦~

关注 方格子推,了解更多美食资讯!

徽州一带名菜:毛豆腐、臭鳜鱼的历史故事

说起徽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和当地的徽商密不可分,徽州商帮的发迹对饮食的讲究促进了徽州地区饮食业的发展,再加上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饮食,成就了徽州的一方名菜,徽菜更大的特点就是擅长烧、炖、蒸,重油、重色、重火功而且传承了医食同源的传统,这是徽州菜的一大特色,而其中徽菜最著名的菜品莫过于毛豆腐,臭鳜鱼,黄山石鸡,以及当地的一种小吃黄山蟹壳烧饼,而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毛豆腐、臭鳜鱼的历史传说故事。

一种毛茸茸的豆腐源于朱元璋?

在安徽徽州有一种浑身长满一层白色绒毛的东西,这一种食物当地人趋之若鹜,他就叫毛豆腐,毛豆腐是发酵后使其植物蛋白转化成氨基酸的一种食物,传说在元代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攻下般城后,来到了绩溪,当地的老百姓用水来煮豆腐犒劳将士,这时是大暑,天气贼热,豆腐长出了白色的绒毛,朱元璋命令厨子先油炸在闷烧,这就是非常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还把这道菜招待给徽州歙县的谋士朱升,这道菜又传回了徽州,现在徽州当地人吃毛豆腐一般都点辣椒酱佐食,并且有开胃的作用,毛豆腐已经成为徽州的特殊风味菜。

一种“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鱼

臭鳜鱼也是徽州的 *** 菜,臭鳜鱼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肉质非常鲜嫩,上等的臭鳜鱼是采用来自徽州出产的桃花鳜,这个时候是每年桃花盛开,春汛发水的时候,鱼长得最为肥嫩,在200多年前,安徽贵池安庆一带的鱼贩在冬天的时候将长江名贵的水产鳜鱼用木桶装到徽州山区来 *** ,但是有什么 *** 能防止这种鱼的变质?商贩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 *** ,不停的上下翻动,于是就能保鲜,这个时候鱼鳃依然是红色,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气味,可以说臭鳜鱼是当地一种保鲜的产物

关于臭鳜鱼,当地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年在徽州府调来了一个姓苗的酷吏,这个酷吏非常喜欢吃鱼,而且喜欢吃活蹦乱跳的鱼,但徽州地区重峦叠嶂从来都不生产大的鱼,很多鱼只能从贵池铜陵一带沿江靠肩挑运,当时没有保鲜设备,鱼就会在运送途中腐烂发臭,苗酷吏雇了8个挑夫到江边收购来交差,但是很快在运送途中鱼就开始窒息,并且逐渐发臭,其中一个挑夫王小二急忙把鱼剖肚剔肠,然后抹上食盐掩盖住臭味,没想到饭店厨师在煎烧后却吃出了别有一番风味。

碍于文章版面的原因,小编先介绍这两种徽州最著名的菜,但徽菜又何止这两种?还有很多著名的菜品如:甲鱼炖火腿、黄山石鸡、绩溪一品锅、红烧果子狸、黄山炖鸽等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菜品都源于当地大自然独特的惠赠,这些菜大家吃过哪几种?

标签: 历史典故 黄山 烧饼 来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