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是什么,黍是什么农作物 ***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1
五谷到底是什么你都知道吗?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五谷的记载很多,而且对五谷的分辨亦颇有不同,

例如 :

1、【周礼】『麻、黍、稷、麦、菽』

2、【孟子】『稻、黍、稷、麦、菽』

3、【管子】『黍、秫、菽、麦、稻』

黍是什么,黍是什么农作物图片-第1张图片-

4、【楚辞】『稻、稷、黍、菽、麻』

而人们最常认可的还是『稻、黍、稷、麦、菽』。

稻:既是指稻谷,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人类共确认出22类稻谷,但是唯一用于大宗贸易的是普通类稻谷。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湖南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稻谷经砻谷机脱去颖壳后即可得到糙米。糙米再经加工碾去皮层和胚,留下的胚乳,即为食用的大米。碾米过程中脱落的糙米外表部分为米糠,包括果皮、种皮、胚芽、糊粉层及少部分的胚乳等。


稻是现在中国人最常吃的粮食作物之一,在 *** 爷爷培育出杂交水稻之前,中国稻米产量很低,根本不可能靠稻米养活中国人,那时候更多的还是食用黍或者是麦。


黍:黍形声。从禾,雨省声。本义植物名。亦称“稷”、“糜子” , *** 社稷依次中的稷就是用来指民生食物。黍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古代专指一 *** 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 *** ,可以酿酒、做糕等。今北方称之为黄米。


*** 敖汉旗作为世界小米起源地已被世界认可。

在 *** 赤峰的一处 *** 早期村落遗址,研究团队通过浮选法发现了1400余粒炭化小米,在中国、加拿大和日本的测年结果一致显示:它们距今已有7670—7610年。由此推断,中国北方的土地是所有黍的“祖籍”。

麦: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 *** 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于东灰山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发现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粒;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 *** 发掘的 *** 遗址中,也发现有炭化小麦 *** 。以上从植物学和考古学上给麦为中国起源论提供了证据。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 *** 、日本。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菽:菽是一个汉字,读作shū。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 *** (草)”为形旁,“叔”为声旁。“菽”为豆类的总称。


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春秋·考异邮》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诗经·小雅·小宛》

俗孝家家供菽水。——陆游《湖堤暮归》

又如: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饮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辈对长辈的奉养);菽水藜藿(粗茶淡饭。藜藿:野菜;豆叶);菽乳(即豆腐);菽麦(大豆和麦);菽麦不分(豆、麦不分。亦指是非、好坏不分)。

秫:象形。从古文术,加禾。本义:谷物之有粘 *** 者。主要 *** 就是粘高粱,高粱,别称蜀黍、芦粟等,禾本科高粱属植物,属于经济作物,按 *** 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中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


高粱起源问题目前尚未定论,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高粱分布广,形态变异多。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 *** 顿(1935)收集到17种野生种高粱,其中有16种来自非洲。他所确定的31个栽培种里,非洲占28种;158个变种里,只有4个种在非洲以外的地方。

麻:麻是我国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因其籽可以充饥,列为谷物,被也常常列为五谷之一。后来虽从主食领域中退出,但仍长期沿用为秋祭仪式上。


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麻子,可以吃,就象炒黄豆一样的吃法,比绿豆略微小点,主要用来榨油,油淡绿色,是很好的食用油。它的茎皮,经沤制可以做绳子(麻绳), *** ,麻纸等,很耐用。去皮后的茎,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有点木质的感觉,目前皮与杆经提炼纤维,可以做宣纸等各种高档纸。


解读《诗经》相关的五谷

在《黍离》中提到了黍和稷,孔夫子说读《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于是试着以自己浅见解读黍和稷。不知道和大家所认识的是否一致!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随着城市化推进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脱离了生产劳动,即便有人还从事农业,这个农业也离传统的农业越来越远。所以五谷是什么很多人要弄不清楚了。

《黄帝内经》上讲了五谷为:稻麦黍菽稷。稻是水稻,麦是小麦这很容易弄清楚。黍是什么?

黍应当是高粱的一种的,但和高粱稍有不同。印象中的高粱,杆子很粗壮,个头有两米多高,秋天高粱成熟,顶头高昂一片红色的束状果实,也有稍微低头的。高粱的产量颇高,经过脱粒出来的米也可以吃,但吃起来有很沙的感觉,不如稻米顺滑,高粱全国都有分布,很多地方用来酿酒。高粱在河南也被称为“桃黍”,在过去人们把高粱杆用麻生织成帛,铺在房子上摊了泥浆可以缮瓦,铺在床上盖上席子可以睡觉。

高粱

但桃黍不是五谷中的黍,五谷中的黍和高粱很像,但茎比较细,秋天长满果实的时候,它的头垂了下来。

河南南阳在十几年前我见有人栽种过,并且农村人结婚会选取两抱黍子棵一左一右摆放在院子前边,随着城市化加快现在应该见不到这种风俗了,黍子估计种植的 *** 不多了。

黍子

我在家干农活的时候,黍子并不是特意种植在田里,而是撒在地头,这样齐呼呼的长一片严实的挡着庄稼,里面种的花生或者红薯不易被人发现而生顺手牵羊之心。

黍子脱粒出来是 *** 的,在河南吃这种饭的比较少,可能是我记事的时候农村条件逐渐好了,有了白面,这种食物逐渐退出主食舞台了。

稷,古代在五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粮食。稷以其色黄,五行属土。

这种植物现在不多见,但超市里可以轻易买到这个小黄米,煮稀粥还是比较好喝的。谷子在古代产量也是比较大的,并且耐旱,在南阳盆地曾经占主要粮食地位。现在被高产的玉米逐渐代替了。

稷:小米

菽,也就是豆子,其实通常指的是黄豆。在河南,豆子是割倒小麦以后种的,大约在阴历7月,就长差不多了,这个时候黄豆并没有变黄,还是青色的,把它摘下来在锅里用盐水煮一下,这就是煳毛豆,吃下来如花生一般下酒。至于成熟的黄豆用途可太多了,轧豆油,做豆腐,造人造肉,豆筋,豆皮,腐竹,豆奶,豆浆。

菽是黄豆应该没什么分歧

黄豆抗旱涝能力不强,一仗雨水可能就会让它颗粒无收,太旱则会减产,病虫害还比较严重,所以黄豆目前在南阳处于减少种植状态。

五谷认识完了来读《黍离》这首诗歌。

诗的之一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指的是目光所及之处。离离,离在古代是通丽的,所以这里是形容黍茂盛之状。

如果脱离作者的身份和所处环境来解读此诗,那么之一句就是作者看到黍长的很茂盛,稷苗还没有秀,诗人行走缓缓,心中涌动感慨。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心忧所在,不知青的人以为我有所求。苍天啊,这是什么人啊?

结合作者身份,此篇收于王风,作者乃是成周士人,因为事务而到宗周,宗周指的镐京。作为周王朝的人,看到宗周的房屋已经 *** ,以前的宫殿成了瓦砾,黍苗种植在曾经的朝堂上,心中很是悲哀,叹息宗周的天子不作为而导致这一切的发生。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和稷以作者道行所见,但仅仅一遍行道是不足以见稷从苗而长成实的,所以我认为此处作者用了一个兴起,见黍而念宗周,稷则未必实见,稷成实是喻成周已成为现实。不然不可能行道一遭,稷从苗长大结实。

这句解读为,这里的黍长的很茂盛,稷应该也在抽穗。行走在此缓缓,不忍快步离去,心中因忧伤而似醉不能自主。知情的人都知道我在为故国难过,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有什么诉求。苍天啊,谁人竟然让赫赫宗周覆灭?

卒章: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逐渐觉得我个人认为的稷是虚写比较正确,作者未必真的看到稷。但黍确是作者看到的,作者以能见的黍和眼下没有见到的稷联系在一起,如同踏在宗周这片衰败的故国心里感慨成周的落寞一样。

眼前的黍啊长的很是茂盛,稷现在该结饱满的实了吧。缓慢走在宗周故土,心中悲哀不能息止,知情的人知道我为故国忧伤,不知情的以为我有什么求索。哎呀天呐,毁我宗周的是什么样的人啊。

正义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这首诗是周大夫出差路过镐京看到故国满目疮痍,禾黍长在宫室之所,心生悲哀,感叹周王朝的变迁,心中悲情难抑于是作诗抒情。

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文|程强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可以说,粮食作物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不同作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见于历史记载的字里行间,闻于古今文人的诗词歌赋,潜于王朝更迭的细微之处,藏于各地百姓的日常习俗。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作为国人最熟悉的粮食作物,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但是我们对它的了解却极为有限。很多人知道米饭和馒头是我们餐桌上的主食,却不知大米是我国栽培的,且已有上万年之久;知道我国“南稻北麦”的作物地理分布,却不一定了解这一格局也是南北方文化差异的重要背景;知道以 *** 为 *** 的中国科学家所创造的杂交水稻奇迹,却不一定知道稻米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更堪称奇迹。总之,我们对水稻的认识程度远远无法与它的重要程度和它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相匹配。

《水稻的故事》 王宇丰 著,泰山出版社

水稻不仅仅是中国人历史餐桌上的主食,更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演变过程的鲜 *** 现。泰山出版社出版的《水稻的故事》在文明史的视野下,以时间为线索,将水稻的起源、发展及传播过程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段段典型的历史片段,全方位展示水稻对中国社会、文化和 *** 的深远影响,阐述粮食作物背后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帮助读者领会以水稻为 *** 的粮食作物对不同区域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兴衰的重要影响,进而了解粮食与文明的关系,从中一窥中华文明的进程。

稻作之根在中国。栽培稻起源于我国的长江流域,这个结论不是凭空而说,而是有依据的。《水稻的故事》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王宇丰教授借 *** 古学的考证、分子遗传学的验证、语言学的比对、民俗学的分析和佐证,跨学科追溯稻作的起源,清晰地还原稻作起源和传播的图景。你可能不会想到陶器也是推动谷物在日后成为主食的重要力量,玉蟾岩和仙人洞两处世界最早的稻谷遗址同时又是世界最早的陶器遗址,这些绝非巧合。这些不仅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有重要的意义,对展现世界各个文化联系更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该书始终两条主线并行,一是水稻的传播,二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作者围绕上述两条主线,选取较为典型、能激发读者兴趣的相关历史进行阐述。比如, *** 我国史前时代发展高峰的良渚文化的兴衰,与稻作有着怎样的关系?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和黄河流域的旱作文明是什么关系?稻的驯化是否启发并加速了粟黍的驯化?为什么良渚和彭头山之后的南方稻作文明有所沉寂,最耀眼的文明集中于以粟作为主的北方?这些都能在《水稻的故事》中找到 ***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水稻也不例外。我国南方先民发现、接受、驯化并栽培、食用水稻更是一个充满传奇的过程。这是一个 “从御寒到充饥”“从采集到栽培”“从副食到主食”的漫长过程,仅仅从栽培水稻到主食稻米,这一步就足足走了六七 *** 。在这六七 *** 间,水稻不断被驯化,发生了全方位的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人类改造水稻的同时,水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水稻对人类最重大的改造体现在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方面的 *** ,徐徐揭开了文明的大幕。可以说,稻作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农业,而且基于稻作的栽培 *** 和农耕思想的传播染就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底色。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是历史最深层的决定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水稻是单产更高的粮食作物,也是养活人口最多的粮食作物,其重要 *** 不言而喻。但我们并不知道,水稻在中国历史的最后一 *** 才在众多粮食作物之中“脱颖而出”担当主角。那么一株毫不起眼的水草是怎样一步步登上了粮食作物界的王座?本书也给出了 *** 。“从‘百谷’到‘五谷’” “从‘五谷’到‘三谷’”“从南稻北粟到南稻北麦”……水稻的登顶之路并不易,可谓历尽艰辛。

“五谷以稻为贵。”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版本,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唐 *** 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之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 *** 引进的优质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逐渐推广,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的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才得到彻底巩固,终于走到历史舞台的中间。稻作兴旺带来了人丁兴旺,加上人口迁徙,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继而带来的是文化重心的转移。

在一 *** 间,水稻之一大主粮的地位也经过多次挑战,仅仅宋朝就有两次,其凭借本土作物和精耕细作的体系独占王座,到明代已是“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接下来只是稻作发展的此消彼长,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进程,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1969年青海省民和县引种水稻成功,至此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种上了水稻,水稻终于遍布全国。本书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我们读完会发现,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稻的认识与利用越来越深入,反过来稻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在本书作者看来,稻作经济基础一定会影响上层建筑。稻作经济还建立起世界上最为紧密的人地关系,令稻作社会成为最安土重迁的社会。因此在后半部分对稻与人口、稻与 *** 、稻与文明、稻与经济、稻与科技、稻与环境等进行深入探讨。在本书中,水稻已不仅是理解中华文明史的一把钥匙,还是探究 *** 诸文明间联系的重要线索。

水稻不仅养育了我们的生命,还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 *** ,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本书从民俗、神话、语言、文学、 *** 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稻米文化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让读者不仅从中感受稻米文化的精妙和区域文明形态的魅力,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正如葛剑雄先生在总序中所说:“粮食的前世比它的今生长得多,一般比人类的历史还长。”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之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每一次水稻的传播和变革,都在重塑文明,改变历史,关于它的故事太多太多。本书正是要讲好水稻的故事,介绍它的前世今生和丰功伟绩,让读者领略其魅力和风采。

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指什么

五谷丰登,“五谷“是什么意思

五谷丰登五谷是指稻、麦、玉米、黄豆、高梁等。

其一指水稻,黍,稷,麦,菽;通常通称“五谷”,指五种粮食。

五谷指:水稻,小麦,谷子(小米),大豆,玉米。

稻麦大豆高梁粟谷。

五种谷物指王米、小麦、水稻、高梁和黄豆。

五谷以两大类型为主:一是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类是指麻,黍,稷,麦,菽等。其不同点在于:前一种有稻无麻而后一种有麻无稻。

小麦中。大豆中。小米。

五谷丰登,五谷为粟豆麻麦稻。

五谷丰登就是指、玉米、小麦、水稻、黄豆、乔麦等。

五谷丰登五谷丰登在我 *** 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年吃两季粮,三年吃三顿饭,四年吃饱肉,五年饱肚子,六年饱肚菜,七年吃饱面,八年饱肚皮油...”这四句民谣就是形容人们一年四季都要过上好生活的情景。

谷类包括稻谷,高粱,大麦,燕麦,豌豆,蚕豆,红小豆,黄豆粒等。现在人们一般把大米称为“稻米”而把一些杂粮称作“薯类”或“豆类”,如黑豆,绿豆,赤豆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们都具有特殊意义。

榆树,有山榆家榆之分

榆木疙瘩,说的就是榆树,像极了受苦人,老成守旧,老脑筋不拐弯;它是树里的伟男子,像极了老农民,撑起一方天地,成就一世家业。

老家里,把长在山里的叫山榆,把栽在硷坢坡洼的叫家榆。

山榆树皮粗糙黢黑,叶片硕大,颜色深绿,无人打理,随意生长,多为灌木,极少乔木,崖头格愣上的老桩多半腐朽半成活,或许是百年不死,年年绽放新枝,老根洇出新苗,老籽落地生根,生生不息,成为一个种群。

家榆树皮粗糙灰白,叶片细小,仅是山榆之半甚或三分之一,颜色浅绿,经人修剪,杆正冠圆,能与家槐媲美,高大挺拔,既美化院落,也能成材,可堪大用。

大树树皮深灰,不规则深深纵裂,粗糙;幼树树皮平滑,浅灰黄绿;小枝灰绿,冬芽如球。

叶如圆卵,叶梢渐尖,叶尾偏斜,一侧如楔,另一侧好像半个心脏。叶面平滑,叶背着生柔毛,叶缘如锯齿,叶柄亦着生柔毛。先花后叶,簇生在上年生枝的叶腋间。

翅果圆润,果核居翅果中部同色,初为淡绿,后为白黄,宿存花被分成四个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比花被短促。

那些年,割麦时候,大人们用山榆的嫩枝扭成榆腰来扎麦捆,搭木架扎篱笆时,用山榆的嫩枝编织榆腰来 *** ,既凑手又实用。

那些年,山榆的叶子果实大而厚实,喂猪的人家,就捋来喂猪。家榆的嫩果叫“榆钱”,细腻可食,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炒肉菜,蒸榆钱,甚至做馅包包子。

困难年代,人们将家榆根的厚皮碾成面,做黑面(玉米或套黍跟洋芋片一起磨的面)的调和剂,就像吃杂面要放沙蒿一样,来改善生活。

榆树除了能吃,主要是能用,是老百姓打家具的好材料。

素有“北榆南榉”之说,榆木材幅宽大,木 *** 坚韧,“鸡翅木”纹,天然浑成,不漆不饰。天长日久,触摸氧化,便会油光锃亮。

现在,时新用其老茎残根 *** 盆景,因其萌芽力强,枝条柔韧,便于造型,受人追捧。

因此,我们说榆树善解风情,不管是登堂入室,还是院落硷坢,甚或山顶崾崄,都能见到它的潇潇伫立的身影,豪放爽朗的笑声,点缀装饰的才情。

那坚韧的品 *** ,那厚重的 *** 格,那通达的胸怀,不正是庄户人家的真实写照么。

网图,侵删。

书本博物课——古老的“黍”和外来的“玉米”

自古以来,孩子们都要学习基本的常识,某蒙学书籍里有这么一句“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这里所说的都是古人生活中的主要粮食。此中的“黍”是不是指我们现在常见的玉米(别名玉蜀黍)呢?

黍的植株

黍的穗子

黍的穀子

“黍”在先秦已有确指

在中国,“黍”自古以来就专指一 *** 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亦称“稷”、“糜子”,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叶子线形,子实淡 *** ,去皮后叫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 *** ,可以酿酒、做糕等。

如《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礼记·月令》:“天子乃以雏尝黍。”《礼记·曲礼》:“黍白芗合。”《诗·魏风·硕鼠》:“无食我黍。”《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王安石《后元丰行》:“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这些文书中的“黍”都是指禾本科一类子实小的谷物,没有一种是指今天之玉米。

“黍”与稷、麦、菽、稻并称为“五谷”,加上高粱就成了六谷,即“稻粱菽麦黍稷”,而玉米并不在“五谷”或“六谷”之列。

玉米植株

玉米于明朝传入中国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读本,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人伦之道、历史和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的作者存疑,有南宋王应麟,宋末区适子,明初黎贞这三种说法。后人一般认为是南宋王应麟初撰,历代有增修。

从《三字经》的作者所在时代来看,无论是王应麟,还是区适子都不知道玉米,元末明初的黎贞也不太可能见过玉米,他们又怎么会将玉米叫做“黍”呢!

玉米的原产地在墨西哥或中美洲,14 *** 年, *** 在古巴发现玉米,之后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玉米传入西班牙后,才逐渐传至世界各地。那么,玉米是何时传入中国的?根据我国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 *** 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 *** 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浙江、福建两省的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种植玉米。从清初到十七世纪末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种植的又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 *** 和贵州。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玉米产区分布图

“黍”不是玉米

玉米,也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粟米、番麦等,河南周口商丘一带,方言以“玉蜀黍”居多。玉米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有人将玉米误认为“黍”,很可能是因为玉米有“玉蜀黍”这个别名。有人根据元朝贾铭的《饮食须知》(约1367年)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管理皇帝膳食的机构)有御麦面,就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不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 *** 皇帝 *** 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关于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

或许有人认为《三字经》虽成书于玉米传入中国之前,但直到 *** ,每个时期都有修撰。明末玉米已是寻常之物,那么后来的版本中“黍”能不能指玉米?不能!黍自先秦已有确指,从未指玉米。而且后代增订的多是针对历史部分。即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这部分讲述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的内容。也就是说“稻梁菽,麦黍稷”的意思从成书之后就没有改变。

过去的粮铺内景

五谷

“稻粱菽麦黍稷”是什么?

稻子是一种粮食作物,在水田中栽种的是水稻,在旱田栽种的是旱稻。目前水稻为多。植株茎顶结穗,成熟时果穗为 *** 。子粒细长的叫做籼稻,长江以南栽种两季,分为早籼稻、晚籼稻两种。晚籼稻质量好于早籼稻。籽粒粗短的叫做粳稻。稻谷的籽粒有 *** 硬皮,去皮后 *** 为白色,称为大米。籼稻磨的米叫做籼米,粳稻磨的米叫做粳米。有一种稻子米质富于黏 *** ,叫做糯稻,磨成的米叫做糯米。

粱,是指高粱。春种秋收,叶子长,稍宽,有光泽。茎秆较高,粗细如人小指,每叶一节,茎体光泽明亮,外皮质地坚硬,硬皮下内穰较嫩软,结穗期茎穰含糖量高,味甜。果穗在高茎之上,成熟时为红色。成熟的籽粒也称作高粱。高粱磨成米叫做高粱米,白色微红,蒸饭红色加重。高粱是酿酒的好原料。

菽是豆类的总称。种植的豆子株棵不高,茎体生叉,果实生在豆荚内。豆荚成熟后坚硬。每个豆荚内含豆粒2—6粒不等。豆粒外皮光亮, *** 的称为黄豆,粒较大,也称作大豆。豆粒黑皮的称作黑豆。绿皮小粒的是绿豆。红皮或花皮小粒的是小豆,红小豆品质优良。豆粒白色扁圆比黄豆大的为芸豆。秼棵生蔓的结扁长豆荚,外皮绿嫩可食的是豆角,可做为蔬菜。

麦是指麦子。幼苗像草,长成后茎上结穗,穗上长有芒针。麦子的籽粒可以磨面食用。麦子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等。种植较多的是小麦,春种秋收的叫做春小麦;上年秋末耕种,经过一个冬天,第二年夏季收获的叫做冬小麦。冬小麦品质好,为人们所喜欢。通常食用的面粉是小麦粉,用于包饺子,蒸馒头。

黍是春种秋收的农作物,杆直立,有毛,茎上结果穗,成熟时为 *** 、红色或白色。籽粒白色、 *** 或褐色,有的 *** 黏,有的不黏。可以食用或酿酒。秆、叶及 *** 都可以做饲料。当今叫谷子,谷粒碾磨去皮后是小米,有的是 *** ,有的是白色。有的 *** 小米 *** 黏,叫做小黄米,可做黄米饭,亦可磨成面做各种粘 *** 食物。

还有一种和谷子相仿,茎秆坚硬,籽粒 *** 圆大的,是糜子,碾磨去皮后叫大黄米, *** 黏,可做大黄米饭,也可磨面做各种黏食。大黄米可用来酿制黄酒,如加饭酒。

稷是古代一种粮食作物的名称,有的书说是黍属,有的书说是粟(谷子),还有的书说是高粱。但是在古代,稷为百谷之长,帝王奉祀为谷神,有“ *** 社稷”一词为证。

六谷的谷指谷子,同时又是粮食作物的总称。现在一般称五谷,但不同的书籍对五谷的种类说法不一。五谷也好,六谷也好,可理解为全部粮食作物。

清代《三字经》书影

后记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 *** 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 *** ,后天教育及时,方 *** 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 *** 、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 *** ”。

《三字经》经历朝增补,版本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传统版和新版。传统版自宋后增补多在“史”这个部分,常见的是王相注释的清版,新版多以 *** 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为底本,增补的《三字经》补齐了清朝的历史概述,去掉了“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这一句,而改为“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 *** 成,复汉土, *** 兴。”,字数较传统版多,修改较大。

某版本的明清史是:“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清版的相应段为“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七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廿一史 全在兹”。

*** 重订版则是“太祖兴 称大明 纪洪武 都南京 迨成祖 迁宛平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流寇起 自成入 神器毁 清太祖 兴辽东 金之后 受明封 至世祖 乃大同 十二世 清祚终”。

阴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祭祀大禹,宋代为法定节日

今天是2022年11月8日,什么日子?

这几年因为影视作品和汉服运动影响,“上元安康”已经成为常用的元宵节祝福语,也让大众重新想起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而七月十五中元 *** 节,虽然至今未列入法定节假日,但在民间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想必大部分 *** 不陌生。

既然有“上元节”也有“中元节”,那是否还有“下元节”?

*** 是肯定的,下元节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曾经和元宵节、 *** 节齐名号称“三元节”,在宋代都是法定节假日,都享受各放三天假的待遇。然而到了今天,上元节依旧隆重而公开,中元节也仍是全国盛会,下元节却默默无闻,甚至少有人知——下元节到底是什么样的节日,又为何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下元节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周汉时期,东周到西汉的很多月令书籍都提到:“孟冬之月,食黍与彘,赏死事,恤孤寡。是月也,天子始裘,乃祈来年于天宗”。也就是说孟冬十月,要吃黄米饭和猪肉,赏赐为国捐躯的烈士家属,抚恤救济其 *** 寡母。这个月天子要换上冬衣,并向日月星辰等在天之神祈求明年五谷丰登。

不过这些月令物候类古书,都只按月份规定了节俗,并未具体到日期。到了两晋南北朝,对中国节日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官方节庆参考书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也就是十月初一,每家都做黄米肉羹来吃——这里将周人十月要吃的黄米饭和猪肉,合成了黄米煮肉这一道菜,而日期则暂时定为了初一。

然而也是在汉晋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并提出了“天官、地官、人官”祭祀体系。之一代天师张道陵,亲自制定了“三官手书”的道教仪式:每次为病人祈福时,都将写上姓名具有悔过服罪含义的文书,同时准备三份。一份放在山上, *** 天官赐福,一份埋在地下, *** 地官赦罪,一份沉入水中, *** 水官解厄。

这一仪式后来定型为“三官大帝” *** 和“三元节”盛会——古已有之的正月十五,被道教认证为“上元节”,即天官生日;三教合一的七月十五,则成为“中元节”地官生日;最后的“下元节”水官生日,则被选在原本就有祭神和抚恤烈属风俗的十月,并与上元、中元保持一致,定在当月十五日。又因为儒家古籍记载,尧定天时,舜分十二州,禹治洪水。因此三位古代圣王,也分别成为道教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大帝。

与此同时,《荆楚岁时记》中的“十月初一”也未消失,在唐宋演变成了“授衣日”。农历十月正是天气转寒的日子,周汉月令中也规定这个月开始天子正式换冬装,宋朝官方则将其普及到百官将士。宋代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由此孟冬月令分化为十月初一和十月十五两个节日,后者就是下元节,而前者即是华北至今还能看到的“寒衣节”:人们会在这天给祖先和亡人烧纸衣,象征冬天到了不要冻着。

唐朝宋朝皆以道教为国教,“下元节”也变得越来越盛大。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宽松的宋代,下元节更是连放三天假,从宫中到民间都隆重庆贺:传说大禹会在下元节这天下凡为人们解困,于是许多地方的人们会在这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祈福解厄。道 *** 还会在家门外竖天杆,白天杆上挂的是“消灾降福”等字的黄旗,等到晚上又换成三盏天灯;道观在这一天则会做道场,举行相应的修斋仪式,迎接水官大帝。

然而前有寒衣节,后有冬至,这两个重头节日让下元节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和重复。而与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共尊的上元、中元相比,下元节的内涵又要单薄很多。这让下元节从一开始,就不如上元、中元受重视。到了南宋,更是完全被“ *** ”抢去了风头——宋孝宗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二,这一天被定为南宋 *** 日“会庆节”。由于两者日期挨得很近,“ *** ”又远比下元节重要,导致民众官府都忙着去准备会庆节了,下元节成为陪衬。

宋朝亡后,草原没有下元节习俗,元朝也废除了下元节假期。但中元节和上元节靠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依然在民间被长久庆贺。而下元节则慢慢退场,成为少数地区的地方 *** 节日,和道 *** 才会专门过的 *** 节日。道教的衰弱,终于让“下元节”成为了一个今人陌生的词汇——不过近些年 *** 小说倒是很热衷于提及下元节,让这个节日颇有了些重见天日的味道。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 *** 本报立场)

南海墨

《说文解字》第88课:“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苗”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这是一套完整的介绍《说文解字》的课程,每课的进程就是六个汉字,标题受限,总不能把六个字一一列出来,所以,请各位对标题不满的同学不要上来就开始口水骂,我们仍然会踏实地完成对汉字一个一个的讲解和介绍,因为有意义,欢迎共同学习,也希望汉字达人前贤能提出修正意见,以便修订时补正。不问缘由的责难与上来就喷的谩骂,恕不奉陪。今天是第88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

(今天所要讲的六个汉字)

1、苗。读miáo。这是个常用字,意思很多。《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生於田者。”这是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谷类作物幼小(尚未开花)的植株。《诗经.王风.黍离》里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孔颖达作疏:“苗谓禾未秀。”字形上就是在“田”地里生出的“艸”。苗还用来指初生的植物,有时又专指某些蔬菜的嫩茎或嫩叶,比如蒜苗。《正字通.艸部》说:“苗,凡草始生皆曰苗。”

(苗)

本义之外,苗还有以下几个意思:(1)某此初生的动物。比如鱼苗,《本草纲目.鳞部.鱼子》:“凡鱼皆冬月孕子,至春末夏初则于湍水草际生子……数日即化出,谓之鱼苗。”如图:

(鱼苗)

(2)露出地面的矿物。称矿苗,矿苗是“矿产露头”的俗称,就是各种矿产自然露于地表的部分,比如油苗、气苗。如图:

(矿苗)

(3)指开端;事物的初生迹象。比如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里有“言志志之苗,行者文之根。”语言如同思想的开端,行为是文章的根本。(4) *** ,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比如小孩子在小时侯种的牛痘、卡介苗等。(5)形状象苗的,比如火苗儿。(6)后代。有时也指某种事业的 *** 人,比如“苗子”。《广雅.释诂》里说:“苗,末也。”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里说:“禾之始生曰苗,对本言之则为末也,苗犹秒也。”最经典的例子是屈原的《离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朱熹作注说:“苗裔,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之孙之称也。”

(《离 *** 》诗意)

(7)夭折。这个意思现在已较少使用。《后汉书.章帝八王传赞》里有“振振子孙,或秀或苗”李贤作注说:“苗谓早夭,秀谓成长也。”(8)夏季的田猎。《尔雅.释天》里说:“夏猎为苗”郭璞作注说:“为苗稼除害”《诗经.小雅.车攻》里有“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天子在夏季安排 *** 活动,清点步卒随从等一派喧哗的声音。关于四季的田猎活动的名称,各种典籍有争论,比如《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这是夏猎叫苗;《公羊传.桓公四年》里有“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又说春猎叫苗。了解就可以了,暂无定论。

(《春猎图》局部)

(9)苗有时还指民众。意出《广雅.释诂》:“苗,众也。”(10)又指轻慢。也出自《广雅》。(11)又指求。出自《广雅.宵韵》:”苗,求也。“这三个出自《广雅》的意思,已不常用。

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如图:

(盛妆的苗族少女)

另外,苗有时候还通“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里有“苗,古或假借为茅。”《仪礼.士相见礼》有记载:“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古时的仪礼规定,在野的臣子称“草茅之臣”。郑玄作注说:“古文茅作苗。”

再有,苗还是一个姓氏《通志.氏族略三》有记载。苗的小篆写法如图:

(苗的小篆写法)

2、苛。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kē。给的解释是:“小艸也。”这是苛字的本义,就是小草。《玉篇.艸部》称:“苛,小草生貌”就是细草丛生的样子。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引伸爲凡瑣碎之稱”就是烦琐;繁细的意思。

此外,苛在这个读音下还有这几个意思:(1) *** 扰。《国语.晋语》“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韦昭作注说,“苛,扰也”皋落狄人是春秋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就是说这些少数民族常常袭扰边境,让当地的百姓没有时间进行生产。(2)苛刻,狠虐。比如课本里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苛政猛于虎也”(这句的出处是《礼记》)里的“苛”,就是这个意思。

(“苛政猛于虎”的出处)

(3)急切。《集韵.歌韵》里有:“苛,急也”(4)沉重, *** 。《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王冰作注说:“拘,急也。苛,重也”合起来就是肌肉沉重 *** ,血流不畅。(5)通“疴” *** 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里有“苛,假借为疴。”疴是病患的意思。(6)苛还是一种姓氏《万姓统谱》有记载,我们学汉印也有一方汉私印印文是“苛异”《印薮》收录的有这一方印。如图:

(汉印:苛異)

(二)这个字的第二种读音读hē。通“诃”,责问的意思。 *** 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说:“苛,假借为诃。”《周礼.夏官.射人》里有:“不敬者,苛罚之”郑玄作注说:“苛谓诘问也。”诘,问也,就是责问的意思。

苛的小篆写法如图:

(苛的小篆写法)

3、蕪。芜的繁体字。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音wú。给的解释是:“薉也。”下面我们讲薉,又说“蕪也。”这两个字是同义字。徐灏在 《说文解字注笺》里说:“無蕪盖本一字,因无借为语词,又增艸作蕪耳。丰蕪与蕪薉兼美恶二义,犹乱训为治,徂训为存耳。”这是蕪的来历。蕪的本义是田地荒废的意思。比如《老子》里有:“田甚蕪,食甚虚。”土地非常荒蕪,粮仓非常空虚。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蕪,胡不归?”归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归去来兮图)

此外,蕪还有如下几个意思:(1)丛生的草。《小尔雅.广言》里说:“蕪,草也。”(2)繁杂。比如《旧唐书.马周传》里有:“扬榷古今,举要删蕪。”按句意理解,就是删除繁杂不重要的。(3)蕪还是一种姓氏。《万姓统谱》里有记载。

(二)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wǔ。指丰盛的意思,意出《尔雅.释诂》“蕪,丰也。”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里说:“蕪者,橆之假音也。《说文》云:‘橆,丰也”。

蕪的小篆写法如图:

(蕪的小篆写法)

4、薉。读h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蕪也。”这是薉的本义,就是荒芜的意思。比如《荀子.天论》里有:“政险失民;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参见上面的蕪字。

此外,薉还有如下几个引申义:(1)杂草。比如《齐民要术.种谷》里有:“薉若盛者,先锄一遍,然后纳种,乃佳也。”地里如果杂草多,就先锄一遍。(2)恶行。《玉篇.艸部》里有“薉,行之恶也。”(3)同“秽”。指肮脏,不干净。《九叹.愍命》里有:“情纯洁而罔薉兮” *** 祖作补注说:“薉,与秽同”。(4)还是古代一种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在 *** 地区。

同样是荒芜,蕪基本是褒义的,而薉是贬义的,如上所言,一个美,一个恶。薉的小篆写法如图:

(薉的小篆写法)

5、荒。读huā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荒,蕪也。……一曰艸淹地也。”这是荒的本义:田地生草,无人耕种的意思。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用的就是此意。再比如:南泥湾开荒。

(1941年,南泥湾开荒)

荒的引申义有如下几个:(1)收成不好,凶年。《尓雅.释天》有“果不熟为荒。”(2)荒废,弃置。比如韩愈的《进学解》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指事物严重缺乏。比如,煤荒、 *** 。(4)虚、空。《诗经.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毛传》里解释:“荒,虚也。”(5)亡,败。《太玄.内》“内不克妇,荒家及国。”范望作注说:“荒,亡也。”

(6)沉溺;迷乱。比如荒 *** 。(7)不确定的。如“荒数儿。《红楼梦》里有“前两天还听见一个荒信,说是南边的公分当铺也因为折了本儿收了。”因为这个消息并不是准确的消息,所以说是荒信。(8)不合情理。比如荒谬。(9)工业上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事物。如荒子;荒薄板坯。(10)破烂,废弃物。比如现代女作家三毛有文章《拾荒梦》,现在有些地区,称收破烂叫收荒。

(拾荒者)

(11)扩大,开拓。《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毛传》解释说:“荒,大也。”(12)包括;据有。《诗经.鲁颂.閟宫》里说:“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毛传》说:“荒,大也。”(13)古代离帝王远的地方。比如《三国演义》第91回:“我奉王命,问罪遐荒”孔明的祭泸水文里的话,遐与荒都是边远的意思。(14)荒还是一个姓氏。《姓苑》里有记载。其他意思还有,但多不常用,不再一一列举。

此外,《说文解字》里的“一曰艸淹地也。”是掩,覆盖的意思。《诗经.周南.樛木》里说:“南有樛木,葛藟荒之。”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草荒山阶)

上图草荒山阶中荒的意思就是“掩盖”。荒的小篆写法如图:

(荒的小篆写法)

6、<上 *** 下寍>(这个字GBK字库没有)。读ní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亂也。”这个字与明天要讲的<上 *** 下争>(GBK字库也没有这个字)组成词汇zhēn *** íng(无法打出,只好配图如下)”,就是草非常乱,你看,古人很神奇,他们形容人、善面孔凶恶,行为、 *** 或相貌十分可怕就称“狰狞”而草乱就以这个词来描述。

(zhēn *** íng)

(乱草)

<上 *** 下寍>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 *** 下寍>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的书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二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起的概念,秦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没有“字”的概念,到了许慎,才又总结分列出字的概念。“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标音符号阶段,此后,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在字形分解这一块,我们这套课程里以文为主,对于字,则只捡其中有定论的字形拆解为主,不做过多随意的拆解分析。这也是我们“必遵修旧文而 *** 凿”的总原则下的字形讲解原则。

(【说文解字】之88,部分 *** 源自 *** )

五谷是什么?你吃过哪几种?

小米,为禾本科、狗尾草属草本植物的 *** ,学名粟,又称粟米。粟又称“谷子”,古代又作“禾”。《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谷为稻、黍、栗、麦、菽,是当时最常见的主食,历时 *** 。现在,一般称没有去壳的为谷子或粟,去壳之后称做小米。也常有人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一个人懒惰和不事生产。


我出生于80年代的农村,那时的农村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但是在食物的种类上仍然匮乏,记得在90年代初的时候,耕地里大量种植的是玉米,至于小麦、谷子、黍子都因其产量少而小面积种植,黄豆只能屈居池梗地头。那时我十几岁,每天的主食仍然是苞米茬子粥(或干饭)、小米干饭或者偶尔的馒头和饺子,大米是极度缺乏的。后来上高中住校,需要家长自行送米,几乎所有家长送的都是小米,所以高中期间早晚两顿小米干饭,中午一顿馒头,如此三年,现在仍觉得生活是那么的幸福。小米确实养人,我从小脾胃虚弱,半个学期时间就把我从不到100斤的干瘦小伙养到了120斤,据说还满面红光,只不过自己照镜子看不出来,哈哈。。。。。

《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还是很有道理的。如今,作为养育中国人 *** 的粮食作物,在餐桌上已经很少见到了,最多的是食客放在餐桌手边名叫“小米”的电子设备,不胜唏嘘!


你知道吗?有三种野草是农作物的野生祖先

严格的说,这三种野草只是两个半祖先。半字应作何解?且听本砖家慢慢道来。

狗尾草

这之一种野草嘛,就是遍布全国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狗尾草。狗尾草,学名Setaria viridis (L.) Beauv.,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为旱地作物常见杂草。无须多做介绍,大家都认得它。

谷子

即便对农业发展史并不了解的朋友们,恐怕也不难猜到,狗尾草是的祖先,这两货长得确实很像,只不过一个轻浮上扬,一个凝重下垂。,学名Setaria italica (L.) Beauv.,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其 *** 即贺敬之的长诗《回延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小米,也叫谷子。

大约在7000多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华夏先民把野生的狗尾草驯化成了粟,并将其作为主粮之一。这个事实已经得到了考古和DNA分析的双重证据。古代有五谷之说,“稻、黍、稷、麦和菽”,其中的“黍”即指小米。如今小米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但在我国仍有广泛种植,除直接食用外,亦可做酿酒之用。

野大豆

第二种,野大豆,学名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科大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顾名思义,野大豆系大豆的野生祖先,在我国被驯化而成,这一点也有足够的证据。网传野大豆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不过我未能在相关部门的官网上查到这个说法。野大豆分布广泛,数量并不濒危,如果需要保护,那可能是为了保护驯化大豆的种质资源。

野大豆和大豆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别。前者为缠绕藤本,后者是钢铁直男,直立草本,只有部分大豆品种的植株上部会有缠绕的 *** 状,这说明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人类把愣是把野大豆给掰直了。

大豆

野大豆的花叶均比大豆小一号,豆粒亦然,不但小,而且皱巴巴,不堪食用。而在大豆的栽培之初,人们主要是为了获取它的叶子作为蔬食,古人生活之匮乏,由此可见一斑。韦应物诗“闲居养痾瘵,守素甘葵藿”,其中的“葵藿”即指冬葵和大豆的叶子。

大豆

后来人们发现,大豆的豆粒富含营养,远比粗粝的豆叶更有价值,于是转而培育豆粒更饱满结实更多的大豆品种,大豆逐渐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感谢大豆吧,它为我国人民提供了大量廉价的优质蛋白,弥补了国 *** 食较少的 *** ,不然历史的轨迹也许会发生重大改变。

牛筋草

第三种,牛筋草,学名Eleusine indica (L.) Gaertn.,禾本科穇属一年生草本。这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杂草,和狗尾草一样遍布全国,几乎处处有之,司空见惯。其特点是根系极为发达,杆叶亦较坚韧,据说连驴都拽它不动,故民间称其为“扥倒驴”或“蹲倒驴”。

穇子

牛筋草能是什么农作物的野生祖先呢?这种作物还真是不多见,一般人是没见过,其中文正名为穇子,学名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n.,俗称龙爪稷、鸭距粟或鸡爪谷,我国长江以南及安徽、河南、陕西、 *** 等省区有栽培。穇子的谷穗形如鸡爪,谷粒则和小米近似,可以食用或酿酒。

但是,牛筋草只是穇子的半个野生祖先,而非全部。因为根据DNA分析,穇子是牛筋草的异源四倍体,也就是说,穇子是牛筋草和另外一种植物的杂交种,所以是“半个”祖先。农作物的杂交种并不少见,比如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三个物种杂交形成的异源六倍体......

以上就是三种和农作物沾亲带故的三种野草,其中狗尾草和牛筋草常见,野大豆分布相对较窄,不过在青岛境内数量很多,尤其是郊区农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各位观众不妨仔细观察一下。

标签: 什么 农作物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