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E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是指农历九九日那天,因为在《易经》中,”九” 为阳数,”六” 为阴,所以,农历九月九日,“重九”, 则为"重阳”,”九九” 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祭祖和敬老活动常常在重阳节进行。由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可知道, *** 茱萸、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茱萸节” 此外,因为在重阳有和菊花酒的习惯,所以,也称"菊花节”,重阳节始出现在三国时代,见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
重阳节的历史由来,重阳节最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唐朝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
一、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瘟魔,它的出现会使家人病丧,让百姓受尽了 *** 。桓景一家也是受害者之一 , 桓景于是决心拜师为民除害,经过万般努力,练就了一非凡武艺。在九月九日瘟魔出来作恶的那天,其仙长送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除魔。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由于闻到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便夏然止步,此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把温魔刺死剑下。由此,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被流传下来成为风俗,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又因为"九九”寓意长久,所以,重阳节还寓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并在 *** 被定为老人节。
二、历史考证
重阳节不仅具有神话传说,在历史上也有两个起源考证。其一先是在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中《季秋纪》有记载。接着在汉代《西京杂记》和《荆楚岁时记》中亦有相关记录。其二是在《夏小正》中所称的”九月内火”, 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是原型之一。至今日为止,重阳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风俗依旧盛行,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中国 *** 在 *** 则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敬老节” , 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杂糅多种民俗为-体。那么重阳节的风俗有哪些呢?一般来说,重阳节有以下风俗常被沿袭:
一、九日登山
一有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二有白《九日登山》,可见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之一,重阳佳节 ,秋高气爽,登高可使人心旷神怡、健康祛病。
二、九日醉吟
所谓九日黄花酒,即是指菊花酒,农历九月,菊花争艳,因此九月又称菊月,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寓意”吉祥酒”,在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早已成为一种时尚。
三、佩茱萸
之所以王维诗日:遍 *** 茱萸少-人。因为在古代, *** 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可以入 *** ,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古人重阳节佩茱萸希望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四、食重阳糕
重阳登高还与吃重阳糕有联系,因为"高”与”糕”谐音,所以重阳登高,重阳吃重阳糕,登高吃糕,有步步高升之吉祥寓意,此外,还用于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重阳节除了上述人人皆知的风俗习惯以外,各地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庆祝重阳佳节。如:在河北,重阳节有"追节”的习俗,即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在山东昌邑北部有谚语道:“喝了萝 卜汤,全家不遭殃”,所以有重阳节吃辣萝卜汤的习俗;又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 *** 于庭中等等。
重阳节不仅在中国有习俗,在国际上其他国家也有一些风俗,如:在韩国有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的习俗;在日本有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等风俗。
九月重阳,两九相重,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登高望远,遍 *** 茱萸,叹重阳糕,饮菊花酒,重阳节的活动多彩丰富、浪漫怡情,在如此吉利的喜庆日子,在登高远眺之后再聚餐桌前,是多么的温馨啊!那么重阳节吃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重阳节的饮食风俗,不仅有茱萸、菊花食品,还有重阳糕等特色菜肴。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几种重阳菜式。
一、 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艳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 和“金钱花糕”。下面我们就介绍最简单的松糕做法。
原料:鸡蛋、白砂糖、自发粉、牛奶、红枣以及适应花生油等。
*** *** :1、取三个鸡蛋与糖和牛奶-起打至起泡;2、慢慢加入自发粉,轻轻搅拌均匀至糊状;3、静置30min,同时取锅烧水,当水开后,将糊浆倒入糕盆,在上面加几粒红枣,再放到锅中蒸20~ 30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1、花生用更好用猪油;2、加入自发粉后切勿搅拌过度,以避免起筋;3、可用红糖粉代替白砂糖。
二、油酱毛蟹
原料:河蟹
辅料:姜末、水淀粉、葱花、干面粉、白糖、酱油、味精、黄酒、猪油等
*** *** :1、取洗净后的河蟹,斩下尖爪后将蟹肚朝上并切成两段,挖蟹鳃;2、在斩断处蘸上面粉;3、用油滑锅后再加适量的油烧至五成熟后将蟹以蘸面粉向朝下放入锅中煎至金 *** ,为了使蟹受热均匀,翻一番再煎;4、当蟹煎至蟹发红时,加入葱姜、黄酒、酱油、白糖、清水等烧再烧,直至蟹肉全部熟透后加味精,收浓汤汁,并加水淀粉翻锅几下,浇上熟猪油即可。
三、花生陈皮猪脚汤
材料:花生、陈皮、猪脚、生姜
*** *** :1、将花生、陈皮洗净后浸泡片刻;2、洗净猪脚并斩件;3、将花生、陈皮、猪脚和生姜-起放进瓦煲中,加入3000毫升(约12碗)清水用武火煲沸后再用文火煲约3小时,最后加入适当的盐油等调料即可。
重阳登高、吃“糕”、敬老……你做了哪些?今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也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九九重合,又称重九节,同时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
古代笔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推知重九大约在汉代便成为节日。至今,很多地区仍保留着在重阳节登高、赏菊、 *** 茱萸、孝敬老人等习俗。而在食俗方面,有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说法。
重阳糕
重阳糕也称花糕,重阳节吃重阳糕,实为取“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有说法称,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但因一些地区没有山,转而以吃重阳糕代替。如今的重阳糕并无固定做法,依据当地饮食习俗 *** 即可。
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间,故而也有重阳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很多诗词中都提到这一习俗,比如唐代诗人岑参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中即有“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菊花酒通常由前一年采摘的菊花酿制,一年后饮用。
寿桃
重阳节,我国一些地区有吃寿桃的习俗,意在祈求家人长命百岁。而随着老年节的确立,寿桃也被赋予更多含义,承载着对长辈的祝福与敬爱。
羊肉面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还有重阳节吃羊肉面的习俗。“羊”同“阳”音,吃羊肉面意为庆祝重阳节。此外,有说法称,吃羊肉面一定要吃白面,因为“白”为“百”字去“一”,百去一即为九九,既与“重九”呼应,又有长长久久之意。
无论是怎样的食俗,人们在节日当天都想要图一个好彩头,表达美好祝愿与希望。你的家乡重阳节这一天有哪些饮食风俗呢?
新京报记者 张明璇 图/IC photo
编辑 李严 校对 王心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登高话尊老,行孝莫等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名称始见于记载是在三国时代(22(}一280)。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在秋高气爽、遍地黄花的重阳时节,上山登临游览,欣赏深秋的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重阳节登高之风,在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诗篇,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夕义。
更有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诗,堪称七律的 *** 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义,“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使人长寿。这也是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尊老敬老作为一种礼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礼制在历朝历代得以传承发展,至今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圣人孔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孟子也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是孔孟之道也将尊老视为天经地义之事。
事实上,尊老也是千百年来的一种民间风俗。尊老的主要内容涵盖敬老、贵老、养老。就家族而言,尊老是体现对父母亲和长辈的孝悌,就社会而言,尊老是对老年人的敬重。而且,尊老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全世界、全人类唯一不二的 *** 。 *** 人中有这样的谚语:死去一个老人,等于毁了一个图书馆,可见老人在 *** 人心目中之崇高。广东 *** 都有这样的 *** :家有一老,胜过一宝。的确,细细想来,我们不管是哪里的人,不管身在何时何地,面对何种环境,老人永远是我们心灵最坚定的依托,如果再想深一层,老人们讲出的往往都是些言重心长的至理名言。
尊老之风由来已久,尊老之心人人应有。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这个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而在现在这么和谐安稳的社会中,人们更企盼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有所依。尊老孝悌,以前的人做得到,现在的人更应做得到。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祝愿各位长者、前辈、老朋友安康幸福
*** 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重阳习俗了解一下九九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各地有赏菊、 *** 茱萸、放纸鸢等传统娱乐活动。在饮食上,除了必不可少的重阳糕外,各地还有不同的重阳传统美食来庆祝这一节日,例如糍粑、柿子等。
九月九日 *** 茱萸
茱萸树上的茱萸果。 图/IC photo
茱萸是长青乔木,浓香,它的果实可食用或晾干保存,叶子可以用作 *** 材。旧时民间有九月九重阳节 *** 茱萸的习俗,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人们会采茱萸 *** 在头上或者佩戴茱萸制成的香囊,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邪治病,辟邪去灾。
另外,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还有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人们会在当天走出家门,去郊野欣赏菊花。菊花也称“长寿之花”,重阳赏菊寄托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向往。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最适合户外放风筝,因此,部分地方也有在重阳节这天放风筝的习俗。
重阳各地美食大不同
重阳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由于正值丰收时节,除重阳糕外,各种时令美食,例如柿子、螃蟹纷纷上市,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重阳食俗。
重阳糕
做好的重阳糕,上面点缀着各种干果。 图/IC photo
重阳糕是重阳节最重要的美食,人们讲究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而“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北方的重阳糕一般是发面花果蒸糕,也叫发糕。是用面粉发酵,加入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然后蒸熟的一种面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此外,民间还流传民谣“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意思是在重阳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这一习俗,至今还在我国有些地方流传。
糍粑
红糖糍粑。图/IC photo
在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流行吃糍粑。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煮到半熟,然后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 *** 成团即可。食用时,要班上碎芝麻、白糖等,这一类的糍粑叫做“软糍耙”,还有“硬糍耙”,这是油炸的一种糍粑。
柿子
挂在枝头已经成熟的柿子。新京报资料图
重阳时节,也是柿子上市的季节,民间有重阳吃柿子食俗。不过, *** 流传“空腹不能吃柿子”,对此,有科普专家对新京报记者称,柿子中含有单宁,如果有明显“涩味”,则说明该柿子中单宁含量高。这类“涩”柿子不宜空腹吃,否则可能导致胃部不舒服,空腹食用熟透的柿子是没有问题的。
大闸蟹
大闸蟹。 新京报资料图库
重阳期间,螃蟹成熟,正是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时,吃螃蟹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食俗。美味的大闸蟹已上餐桌,不少人选择此时品尝美味。
菊花酒
用来 *** 菊花酒的菊花。 新京报资料图
重阳节的另一个标配就是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 同音,与“酒”也同音,民间有九九重阳节要喝酒的说法。而此时正值被称作“长寿之花”的菊花盛开时节,因此,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的“吉祥酒”。古代诗人们对菊花酒也情有独钟,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柳宝庆
寒露:寒生露凝,秋意渐浓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时令交寒露。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和戌月的起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和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里之一个带“寒”字的。
相比白露节气时,这时的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故称“寒露”。元代文人吴澄在其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我 *** 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语,意为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的微凉转为深秋的沁寒。谚语还说:“吃了寒露饭,少见单衣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寒露过后寒意渐增,万物也日渐萧瑟,再不宜穿单衣和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如果说白露是从炎热到凉爽的转折,那么,寒露就是霜降的前奏。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褪去而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我国南方地区少雨干燥秋意渐浓,而北方地区则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正当其时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南飞,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 *** 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湘云出主意说要这样行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宝玉一时间想不出来,黛玉便替他作了一首酒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其中的“鸿雁来宾”,便是寒露之“一候”。同时,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鸟雀逐渐稀见,海边却出现了不少与雀鸟的颜色和纹样差不多的贝壳,故而古人认为“雀入大水为蛤”(《国语》),晋人干宝在其志怪小说《 *** 》里亦曰:“百年之雀,入海为蛤”,即鸟雀入水幻化为蛤。与此同时,秋菊开始争芳斗妍。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 *** 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活脱脱便是二候、三候的“五言诗”版,明代学者唐时升的《园中十首》(之一)则一开篇便突出了这时节的秋高气爽:“秋高寒露至,旭日犹融融。”而开元名相张九龄在一个清秋的早晨闲坐书斋眺远抒怀,欣然命笔:“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晨坐斋中偶而成咏》)——但见高天流云,群鸟颉颃,遥山远岑奔来眼底,胸怀大唐社稷 *** 的诗人心境闲适,爱煞那一派天淡云闲、清旷高爽的秋日好景。
寒露时节,秋收和秋播都到了最后关头,不仅秋粮和棉花、大豆要抓紧收割,冬小麦也要及时播种,即所谓“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晚种一天,少收一担”,而“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说的就是秋收以后还要深翻土地,为下一轮的丰收做准备。农谚还有“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寒露三日无青豆”“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寒露秋收动镰钩,大豆收割不停闲”等,说的都是“三秋大忙”的农事。其中,收割大豆更好在早上有露水时,用钩镰割倒后要轻摆轻放,以避免籽粒散失。割倒的大豆则需及时运回晒场脱粒,去杂晒干后入仓储藏。当代小说家王安忆曾在其《喜宴》里如是描写“燎豆子”:“太阳偏西了,成了夕阳,那光带些姜 *** ,老熟而宁静。秋天的天又高爽,空气几乎是透明的,几片薄云在夕照里变着颜色。割净的黄豆地里东一片西一片地躺着割倒的深色的豆棵。陡然升起一股烟,因为无风,而笔直地上升,在明净的空气中显得特别清晰,甚至,那飞舞在烟周围的细小的灰烬都历历在目……”,字里行间满是丰收的喜悦饱满和清秋的明洁了悟,相较中唐诗豪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之颂歌,虽然少了些许鹤唳长空的碧净,但却多了不少人间烟火气和实实在在的踏实安稳。
米粮入仓、瓜果飘香的丰收金秋,也正是文人雅集的好时光。正所谓“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南宋·曹彦约《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正当其时。比如,曹公笔下的大观园菊花诗会便热热闹闹的,《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一组十二首诗,写尽了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高古,亦活画出红楼儿女各自不同的心 *** 与处境——当然,首先是品蟹。先是凤姐站在贾母跟前剥蟹肉,吩咐下人“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又命小丫头们去取洗手用的菊花叶儿桂 *** 熏的绿豆面子来。黛玉体弱,不敢多吃,只吃了一点儿夹子肉,就去钓鱼玩了。然后她“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 *** 花浸的酒烫一壶来……”,区区千余字,大户人家吃螃蟹的精致讲究、长幼有序的严苛规矩,以及众人的 *** 格、处境及相互关系如宝玉对黛玉的体心贴意,已无不跃然纸上。最后李纨宣布公评:“《咏菊》之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而这夺魁的诗句,又何尝不是潇湘妃子黛玉姑娘本人的传神写照?
寒露时节的秋光,早就成为丹青高手笔下的妙境,却也常常惹得文人墨客“悲寂寥”
现实世界里见诸记载的文人秋赏雅集亦自不少,如乾隆十九年(1754)寒露后三日,偶抱小恙的文学家、金石学家王昶应其 *** 吴廷韩的邀约,师生们在济南泛舟登高、赏画赋诗,小饮抒怀,好不畅快。几十年后,在王昶的记忆里,那次秋游仍历历在目:“忆乾隆甲戌初秋,予薄游山左,寓吴凌云运使署。今香亭侍郎执经之暇,往往呼小艇,泛大明湖,登历下亭,上北极阁,望鹊华两山,青螺矗立云表,沿缘葭苇以归……”而且雅集当时所填的三叠长调《西河》(同吴廷韩由 山河还至历下亭,晚荷已尽,芦雪翛然。时寒露后三日也),他也收入了自己刊刻于嘉庆十二年的《春融堂集》:“微雨过,红衣冷。薄霭不沾明镜。芦花偶惹鲤鱼风,闲鸥警醒。清游曾寄集贤知,长笺写遍幽景。(词作者原注:时出赵子昂《明湖秋瑟图》展玩。)更唤酒、银瓶素绠。少消除、天涯旅兴。回忆江关路迥。想渔庄、雪藕丝莼,应向梦中寻,谁重省?”
众荷凋残,芦花胜雪,微雨过后,师生相携,陶醉于泉城的朗朗秋光之中。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强调“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更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而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大明湖之春》)
而老舍先生眼中那确是有些画意的济南秋色,自然亦早就成为丹青高手笔下的妙境。 山又名鹊山,王昶师生所望之“鹊华两山”即鹊山和华不注山,亦即元初大画家赵孟頫的 *** 作《鹊华秋 *** 》中的两座山。据云,赵孟頫从山东罢官回到家乡浙 *** 州后,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底为好友周密绘制了一幅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描摹的就是周的祖籍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意境清旷,满纸恬淡闲静,好一派田园况味。画面上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边突兀耸立着的华不注山双峰挺秀呈三角形,左边的鹊山则状如牛背。画家自题曰:“公谨父,齐 *** 。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该图绘制的是济南郊区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的烂漫秋色,左边鹊山和右边华不注山遥相呼应,刚柔相济。画家创造 *** 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技法,画面上农舍隐隐、轻舟数叶,林木草卉茂杂,农人怡然渔牧, *** 悠然觅食。鹊山用披麻皴法,山峦浑厚,深静凝重,设花青色;华不注山正面用荷叶皴、侧面用解索皴,主脉分明,形势峭拔,设石绿色,山顶微染赭石;汀岸、平原则用长披麻皴,房舍人畜、芦荻舟车等精工细描,设色清淡明丽,风格秀雅,俊逸苍古,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清康熙年间,《鹊华秋 *** 》收归禁宫御览,现藏于 *** 博物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十九年那场寒露后三日的游赏中,不仅王昶他们游历的路线和所见景致与《鹊华秋 *** 》何其相似乃尔,而且中途小憩时还展玩了赵孟頫的《明湖秋瑟图》!从画名揣测,应是前者模山后者范水,均乃泉城秋景佳构。遗憾的是,《明湖秋瑟图》今已佚失,空留画名供后人怀想。
当然,除了咏菊雅集寄情怡 *** ,文人墨客在清泠泠的秋光中,大多是“自古逢秋悲寂寥”,亦正所谓宋玉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元杂剧《王粲登楼》乃剧作家郑 *** 根据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登楼赋》和《三国志·王粲传》敷衍而成,说的是王粲家贫学富,恃才傲物,流落荆州,郁郁寡欢。在许达的邀请下,王粲与之同登溪山风月楼,“鲈鱼正美,新酒初香,橙黄橘绿可开樽,紫蟹黄鸡宜宴赏”,正应开怀畅饮,王粲却道:“忆昔离家二载过,髩鬓边白发奈愁何。无穷兴对无穷景,不觉伤心泪点多”,不由得秋思连连,醉而思乡。许达说:“时遇清秋,阶下有等草虫,名寒蛩,又名促织,此等草虫叫动,家家捶帛捣练”,遂吟《捣练歌》一曲:“……秋天秋月秋夜长,秋日秋风秋渐凉。秋景秋声秋雁度,秋光秋色秋叶黄……寒露初寒寒草边,夜夜孤眠月前。促织促织叫复叫,叫出深秋砧杵天。谁能秋夜闻秋砧,切切悲悲悲不禁。况是思归归未得,声声捶碎故乡心。”一连串的“秋”字,合成失意书生心头之无尽悲愁。而潇湘馆里多愁善感的林 *** 也不免有感而发,在《秋窗风雨夕》中连用十四个“秋”字来表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心境:“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是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还有,白居易的《池上》实写寥落的秋景:“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不免让人想起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孟郊在《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时见秋意阑珊,也情不自禁动了归心:“客程殊未已,岁华忽然微。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而另一唐人陈季卿在秋风瑟瑟中恋恋不舍地别妻离家,哀哀吟道:“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离歌栖凤管,别鹤怨瑶琴。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别妻》)
柿子、山楂、石榴等寒露时节的典型水果鲜艳饱满,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光华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已耄耋的陆放翁胸膈患疾,从立秋一直病到近寒露,身体才有所恢复,淳朴的乡邻们都为他高兴,纷纷替他设宴庆祝。为此,八十五岁的老诗人写了一组题为《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的绝句,之一首便道:“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篘。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陆老夫子六十六岁开始便闲居故乡山阴,生活简朴甚至清苦,“半饥半饱随时过,无客无书尽日闲。童子贪眠呼不省,狸奴恋暖去仍还”“清泉白米山家有,盐酪犹从小市求”,白粥果腹、与猫为伴,倒也闲适。虽然行走已不甚便利,但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仍是心头更爱,故道:“寸步须扶本常事,细书妨读却闲愁。”何况还可以赋诗小酌自娱:“小诗闲淡如秋水,病后殊胜未病时。自翦矮笺誊断稿,不嫌墨浅字倾欹”“小诗苦思凭谁赏,绿酒盈尊每独倾”。让人感喟的是,这位曾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遣怀的爱国诗人,在人生进入倒计时,却是何其的从容坦然:“客疾无根莫浪忧,今朝扫尽不容留。饭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岩万壑秋”“老境情悰例如此,不须惆怅感余生。”
陆游老夫子在这组绝句里还说:“粥香可爱贫方觉,睡味无穷老始知。”又云:“一枕鸟声残晓梦,半窗竹影弄新晴。屏深室暖秋垂老,粥美蔬香疾渐平。”可见,他老人家的病,是靠喝粥吃素和充分的休息慢慢调养痊愈的——众所周知,米粥可以健脾胃、补中气,又惠而不费,是秋季中老年人和慢 *** 患者的上佳食品。而这也正符合寒露时间的养生原则——寒露时节气候变冷,正是 *** 阳气收敛、 *** 潜藏于内之时,故此时的养生应以保养 *** 预防秋燥为主,宜早睡以顺应 *** 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时,也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中医学认为,寒露过后,避免受凉对于身体的保健十分重要,凉鞋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除了足部,脾胃、颈部和腰部也不可暴露受凉。同时,因为胃肠道对于寒冷的 *** 非常敏感,在寒露节气应少吃辛辣 *** 、香燥熏烤的食物,宜多吃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的食品。水果可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可选胡萝卜、冬瓜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因为粳米、糯米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故早餐更好喝温热的 *** 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 *** 患者还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 *** 、鸭、鱼、肉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或许,陆老夫子还曾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清上泄下之功效的凉膈散吧,该方剂为清热剂,出自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物组成有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即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 *** 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 *** 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 *** 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明代嘉靖年间文人邱云霄有五言律诗一首,叙写寒露日与老友重聚的情形,题为《寒露同李洗松宿方塘书舍》,诗曰:“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其尾联情思怆然,与杜工部《羌村三首》之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如出一辙——寒露过后气温日渐降低,加之大自然的肃杀之气此时易积郁在心,也易伤肺,故应特别注意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的复发,并适当增加文体活动,以保持乐观情绪。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 *** 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运动方面,则需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确定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寒露时节,除了前文所言的吃螃蟹、赏菊花,我 *** 间还有吃寒露糕和登高望远的习俗——寒露往往和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同一时段,天气由凉转冷,核桃、莲子、板栗、芝麻等大量上市,人们在花糕的中间夹上核桃仁、芝麻等,称为寒露糕、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同时,登高望远,抒怀寄情,亦正当时。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寒露时节最典型的水果是柿子,还有山楂和石榴,它们或紫或红的果实无不鲜艳饱满,丰美 *** ,加上漫山遍野的红叶和千姿百态的菊花,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的光华。不过,怀才不遇的文人往往只见秋的凋零,不见秋的壮硕。比如 *** 才李贺《感讽》:“晓菊泫寒露,似悲团扇风。秋凉经汉殿,班子泣衰红。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宫。腰衱佩珠断,灰蝶生阴松。”而另一唐人李郢羁旅客途,起早赶路,但见“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不由得感慨“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早发》)——秋虫唧唧,天籁胜诗,乃人间极致之美,只可惜懂得欣赏的素心人并不甚众。
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时令交寒露。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和戌月的起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和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里之一个带“寒”字的。
相比白露节气时,这时的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故称“寒露”。元代文人吴澄在其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我 *** 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语,意为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的微凉转为深秋的沁寒。谚语还说:“吃了寒露饭,少见单衣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寒露过后寒意渐增,万物也日渐萧瑟,再不宜穿单衣和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如果说白露是从炎热到凉爽的转折,那么,寒露就是霜降的前奏。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褪去而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我国南方地区少雨干燥秋意渐浓,而北方地区则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正当其时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南飞,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 *** 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湘云出主意说要这样行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宝玉一时间想不出来,黛玉便替他作了一首酒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其中的“鸿雁来宾”,便是寒露之“一候”。同时,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鸟雀逐渐稀见,海边却出现了不少与雀鸟的颜色和纹样差不多的贝壳,故而古人认为“雀入大水为蛤”(《国语》),晋人干宝在其志怪小说《 *** 》里亦曰:“百年之雀,入海为蛤”,即鸟雀入水幻化为蛤。与此同时,秋菊开始争芳斗妍。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 *** 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活脱脱便是二候、三候的“五言诗”版,明代学者唐时升的《园中十首》(之一)则一开篇便突出了这时节的秋高气爽:“秋高寒露至,旭日犹融融。”而开元名相张九龄在一个清秋的早晨闲坐书斋眺远抒怀,欣然命笔:“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晨坐斋中偶而成咏》)——但见高天流云,群鸟颉颃,遥山远岑奔来眼底,胸怀大唐社稷 *** 的诗人心境闲适,爱煞那一派天淡云闲、清旷高爽的秋日好景。
寒露时节,秋收和秋播都到了最后关头,不仅秋粮和棉花、大豆要抓紧收割,冬小麦也要及时播种,即所谓“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晚种一天,少收一担”,而“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说的就是秋收以后还要深翻土地,为下一轮的丰收做准备。农谚还有“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寒露三日无青豆”“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寒露秋收动镰钩,大豆收割不停闲”等,说的都是“三秋大忙”的农事。其中,收割大豆更好在早上有露水时,用钩镰割倒后要轻摆轻放,以避免籽粒散失。割倒的大豆则需及时运回晒场脱粒,去杂晒干后入仓储藏。当代小说家王安忆曾在其《喜宴》里如是描写“燎豆子”:“太阳偏西了,成了夕阳,那光带些姜 *** ,老熟而宁静。秋天的天又高爽,空气几乎是透明的,几片薄云在夕照里变着颜色。割净的黄豆地里东一片西一片地躺着割倒的深色的豆棵。陡然升起一股烟,因为无风,而笔直地上升,在明净的空气中显得特别清晰,甚至,那飞舞在烟周围的细小的灰烬都历历在目……”,字里行间满是丰收的喜悦饱满和清秋的明洁了悟,相较中唐诗豪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之颂歌,虽然少了些许鹤唳长空的碧净,但却多了不少人间烟火气和实实在在的踏实安稳。
米粮入仓、瓜果飘香的丰收金秋,也正是文人雅集的好时光。正所谓“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南宋·曹彦约《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正当其时。比如,曹公笔下的大观园菊花诗会便热热闹闹的,《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一组十二首诗,写尽了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高古,亦活画出红楼儿女各自不同的心 *** 与处境——当然,首先是品蟹。先是凤姐站在贾母跟前剥蟹肉,吩咐下人“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又命小丫头们去取洗手用的菊花叶儿桂 *** 熏的绿豆面子来。黛玉体弱,不敢多吃,只吃了一点儿夹子肉,就去钓鱼玩了。然后她“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 *** 花浸的酒烫一壶来……”,区区千余字,大户人家吃螃蟹的精致讲究、长幼有序的严苛规矩,以及众人的 *** 格、处境及相互关系如宝玉对黛玉的体心贴意,已无不跃然纸上。最后李纨宣布公评:“《咏菊》之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而这夺魁的诗句,又何尝不是潇湘妃子黛玉姑娘本人的传神写照?
寒露时节的秋光,早就成为丹青高手笔下的妙境,却也常常惹得文人墨客“悲寂寥”
现实世界里见诸记载的文人秋赏雅集亦自不少,如乾隆十九年(1754)寒露后三日,偶抱小恙的文学家、金石学家王昶应其 *** 吴廷韩的邀约,师生们在济南泛舟登高、赏画赋诗,小饮抒怀,好不畅快。几十年后,在王昶的记忆里,那次秋游仍历历在目:“忆乾隆甲戌初秋,予薄游山左,寓吴凌云运使署。今香亭侍郎执经之暇,往往呼小艇,泛大明湖,登历下亭,上北极阁,望鹊华两山,青螺矗立云表,沿缘葭苇以归……”而且雅集当时所填的三叠长调《西河》(同吴廷韩由 山河还至历下亭,晚荷已尽,芦雪翛然。时寒露后三日也),他也收入了自己刊刻于嘉庆十二年的《春融堂集》:“微雨过,红衣冷。薄霭不沾明镜。芦花偶惹鲤鱼风,闲鸥警醒。清游曾寄集贤知,长笺写遍幽景。(词作者原注:时出赵子昂《明湖秋瑟图》展玩。)更唤酒、银瓶素绠。少消除、天涯旅兴。回忆江关路迥。想渔庄、雪藕丝莼,应向梦中寻,谁重省?”
众荷凋残,芦花胜雪,微雨过后,师生相携,陶醉于泉城的朗朗秋光之中。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强调“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更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而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大明湖之春》)
而老舍先生眼中那确是有些画意的济南秋色,自然亦早就成为丹青高手笔下的妙境。 山又名鹊山,王昶师生所望之“鹊华两山”即鹊山和华不注山,亦即元初大画家赵孟頫的 *** 作《鹊华秋 *** 》中的两座山。据云,赵孟頫从山东罢官回到家乡浙 *** 州后,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底为好友周密绘制了一幅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描摹的就是周的祖籍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意境清旷,满纸恬淡闲静,好一派田园况味。画面上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边突兀耸立着的华不注山双峰挺秀呈三角形,左边的鹊山则状如牛背。画家自题曰:“公谨父,齐 *** 。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该图绘制的是济南郊区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的烂漫秋色,左边鹊山和右边华不注山遥相呼应,刚柔相济。画家创造 *** 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技法,画面上农舍隐隐、轻舟数叶,林木草卉茂杂,农人怡然渔牧, *** 悠然觅食。鹊山用披麻皴法,山峦浑厚,深静凝重,设花青色;华不注山正面用荷叶皴、侧面用解索皴,主脉分明,形势峭拔,设石绿色,山顶微染赭石;汀岸、平原则用长披麻皴,房舍人畜、芦荻舟车等精工细描,设色清淡明丽,风格秀雅,俊逸苍古,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清康熙年间,《鹊华秋 *** 》收归禁宫御览,现藏于 *** 博物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十九年那场寒露后三日的游赏中,不仅王昶他们游历的路线和所见景致与《鹊华秋 *** 》何其相似乃尔,而且中途小憩时还展玩了赵孟頫的《明湖秋瑟图》!从画名揣测,应是前者模山后者范水,均乃泉城秋景佳构。遗憾的是,《明湖秋瑟图》今已佚失,空留画名供后人怀想。
当然,除了咏菊雅集寄情怡 *** ,文人墨客在清泠泠的秋光中,大多是“自古逢秋悲寂寥”,亦正所谓宋玉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元杂剧《王粲登楼》乃剧作家郑 *** 根据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登楼赋》和《三国志·王粲传》敷衍而成,说的是王粲家贫学富,恃才傲物,流落荆州,郁郁寡欢。在许达的邀请下,王粲与之同登溪山风月楼,“鲈鱼正美,新酒初香,橙黄橘绿可开樽,紫蟹黄鸡宜宴赏”,正应开怀畅饮,王粲却道:“忆昔离家二载过,髩鬓边白发奈愁何。无穷兴对无穷景,不觉伤心泪点多”,不由得秋思连连,醉而思乡。许达说:“时遇清秋,阶下有等草虫,名寒蛩,又名促织,此等草虫叫动,家家捶帛捣练”,遂吟《捣练歌》一曲:“……秋天秋月秋夜长,秋日秋风秋渐凉。秋景秋声秋雁度,秋光秋色秋叶黄……寒露初寒寒草边,夜夜孤眠月前。促织促织叫复叫,叫出深秋砧杵天。谁能秋夜闻秋砧,切切悲悲悲不禁。况是思归归未得,声声捶碎故乡心。”一连串的“秋”字,合成失意书生心头之无尽悲愁。而潇湘馆里多愁善感的林 *** 也不免有感而发,在《秋窗风雨夕》中连用十四个“秋”字来表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心境:“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是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还有,白居易的《池上》实写寥落的秋景:“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不免让人想起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孟郊在《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时见秋意阑珊,也情不自禁动了归心:“客程殊未已,岁华忽然微。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而另一唐人陈季卿在秋风瑟瑟中恋恋不舍地别妻离家,哀哀吟道:“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离歌栖凤管,别鹤怨瑶琴。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别妻》)
柿子、山楂、石榴等寒露时节的典型水果鲜艳饱满,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光华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已耄耋的陆放翁胸膈患疾,从立秋一直病到近寒露,身体才有所恢复,淳朴的乡邻们都为他高兴,纷纷替他设宴庆祝。为此,八十五岁的老诗人写了一组题为《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的绝句,之一首便道:“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篘。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陆老夫子六十六岁开始便闲居故乡山阴,生活简朴甚至清苦,“半饥半饱随时过,无客无书尽日闲。童子贪眠呼不省,狸奴恋暖去仍还”“清泉白米山家有,盐酪犹从小市求”,白粥果腹、与猫为伴,倒也闲适。虽然行走已不甚便利,但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仍是心头更爱,故道:“寸步须扶本常事,细书妨读却闲愁。”何况还可以赋诗小酌自娱:“小诗闲淡如秋水,病后殊胜未病时。自翦矮笺誊断稿,不嫌墨浅字倾欹”“小诗苦思凭谁赏,绿酒盈尊每独倾”。让人感喟的是,这位曾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遣怀的爱国诗人,在人生进入倒计时,却是何其的从容坦然:“客疾无根莫浪忧,今朝扫尽不容留。饭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岩万壑秋”“老境情悰例如此,不须惆怅感余生。”
陆游老夫子在这组绝句里还说:“粥香可爱贫方觉,睡味无穷老始知。”又云:“一枕鸟声残晓梦,半窗竹影弄新晴。屏深室暖秋垂老,粥美蔬香疾渐平。”可见,他老人家的病,是靠喝粥吃素和充分的休息慢慢调养痊愈的——众所周知,米粥可以健脾胃、补中气,又惠而不费,是秋季中老年人和慢 *** 患者的上佳食品。而这也正符合寒露时间的养生原则——寒露时节气候变冷,正是 *** 阳气收敛、 *** 潜藏于内之时,故此时的养生应以保养 *** 预防秋燥为主,宜早睡以顺应 *** 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时,也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中医学认为,寒露过后,避免受凉对于身体的保健十分重要,凉鞋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除了足部,脾胃、颈部和腰部也不可暴露受凉。同时,因为胃肠道对于寒冷的 *** 非常敏感,在寒露节气应少吃辛辣 *** 、香燥熏烤的食物,宜多吃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的食品。水果可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可选胡萝卜、冬瓜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因为粳米、糯米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故早餐更好喝温热的 *** 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 *** 患者还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 *** 、鸭、鱼、肉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或许,陆老夫子还曾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清上泄下之功效的凉膈散吧,该方剂为清热剂,出自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物组成有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即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 *** 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 *** 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 *** 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明代嘉靖年间文人邱云霄有五言律诗一首,叙写寒露日与老友重聚的情形,题为《寒露同李洗松宿方塘书舍》,诗曰:“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其尾联情思怆然,与杜工部《羌村三首》之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如出一辙——寒露过后气温日渐降低,加之大自然的肃杀之气此时易积郁在心,也易伤肺,故应特别注意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的复发,并适当增加文体活动,以保持乐观情绪。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 *** 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运动方面,则需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确定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寒露时节,除了前文所言的吃螃蟹、赏菊花,我 *** 间还有吃寒露糕和登高望远的习俗——寒露往往和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同一时段,天气由凉转冷,核桃、莲子、板栗、芝麻等大量上市,人们在花糕的中间夹上核桃仁、芝麻等,称为寒露糕、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同时,登高望远,抒怀寄情,亦正当时。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寒露时节最典型的水果是柿子,还有山楂和石榴,它们或紫或红的果实无不鲜艳饱满,丰美 *** ,加上漫山遍野的红叶和千姿百态的菊花,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的光华。不过,怀才不遇的文人往往只见秋的凋零,不见秋的壮硕。比如 *** 才李贺《感讽》:“晓菊泫寒露,似悲团扇风。秋凉经汉殿,班子泣衰红。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宫。腰衱佩珠断,灰蝶生阴松。”而另一唐人李郢羁旅客途,起早赶路,但见“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不由得感慨“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早发》)——秋虫唧唧,天籁胜诗,乃人间极致之美,只可惜懂得欣赏的素心人并不甚众。
来源:千龙网
闲话二十四节气之寒露-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0月8日,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寒露到来了。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多,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随着寒气增长,气温不断下降,万物也逐渐萧瑟。
寒露秋意浓-九月授衣时,落叶满长安
寒露之后,时节进入深秋,热气消退,寒气渐生,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
寒露秋意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早在周朝,人们就在寒露节气时开始 *** 准备冬天的衣服,称作授衣。到了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皇室馈赠大臣衣物、儿孙敬奉长辈鞋袜的风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因为寒露正值农历九月,也被称为九月节、授衣月。古时的 *** 还会有“授衣假”。现在人们也会逐步增添保暖衣物抵御深秋的寒意。
寒露秋意浓-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秋天是一个从成熟走向萧瑟的X季节Y,从初秋的“一叶落知天下秋”到深秋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天气转凉,气温走低,昼夜温差加大,万物也进入了休养期。
从春天的落英缤纷到秋日的层林尽染,每一次季节的转换都会令人心生怅惘。“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愿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能找到一片栖息之地,此心安处是吾家。
寒露之三候
秋风起处,“露水先白而后寒”,阴气渐盛,秋凉而成白露,秋寒而成寒露,也就进入暮秋时节。
寒露之一候-鸿雁来宾
从每年9月初到10月末,鸿雁开始了从北方栖息地向南方越冬地迁徙的漫长旅程。白露“鸿雁来”,鸿雁的迁飞工作逐渐启动;寒露“鸿雁来宾”,迁飞工作陆续收尾。
“天高秋气肃,鸿雁来宾初。”鸿雁南飞,此时应为最后一批,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故曰“鸿雁来宾”。
寒露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雀入水为蛤,乃更混泥沙。”深秋时节,人们难觅飞雀,却在海边发现了很多蛤蜊。由于其颜色与雀相似,便以为雀变成了蛤。
这虽是古人的误解与想象,却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与哲学观。万事万物,都是一场生命的轮回,或高飞于天,或深潜于海。
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
华即花,寻常草木都是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在晚秋之时愈发灿烂。“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 ”就是秋天最美的景象。
寒露之节气花
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节气之后,热气已完全消退,天气日渐寒冷,能在此时 *** 的花也愈来愈少了。
寒露节气花之菊花
要说最能 *** 秋天的花卉,那一定是菊花,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
菊花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又有“花中隐士”的封号。
菊花是有气节的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它无惧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都被当作刚直不阿、孤标傲世的象征。
菊花
寒露节气花之棉花
虽然菊花被视为傲霜的标识,但还有一种花,往往容易被文人们忽略,那便是棉花。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外国人把棉花称作“太阳的孩子”,农历九月,也是古人的纳棉之月、授衣之月。棉花带来了温暖,让人们无惧即将到来的严寒之苦。
棉花
寒露之习俗
寒露节气除了明显的“寒气”来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活动。
吃花糕
花糕,也叫重阳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寒露与重阳节接近,“高”与“糕”谐音,故重阳登高吃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多用米粉、豆粉等作原料,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或蒸或烙,做法因地而异。糕上 *** 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现在仍流行。
重阳花糕
饮菊花酒
寒露时节,菊花盛开,人们将鲜菊花和糯米、酒曲放在一起酿制菊花酒。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菊花酒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润肺、防燥和延缓衰老的功效。
菊花酒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最初源于“避祸”。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人们登山饮酒,谓为“辞青”。登高还寓意着“步步高升”和“高寿”,也因此更具仪式感。
因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宜人的气候十分适合登山,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为了寒露节气的习俗。
登高
观红叶
寒露时节观赏红叶是北方民间,尤其是黄河以北的一种传统习惯。北方下霜早,从寒露后就开始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风飒飒,红叶经霜打后,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如霞似锦,美不胜收。
红叶
寒露的习俗还有赏菊、簪菊、 *** 茱萸、吃蟹、吃芝麻、钓鱼、腌鱼、斗蛐蛐等等T。
“袅袅凉风起,凄凄寒露凝。” 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也提醒每一个人光阴似箭,时光如梭,珍惜似水流年。
关注我,@小猫的星星?,一起期待下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
今日,寒露: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王安石(宋)
来源:长城网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0月8日3时55分迎来“寒露”节气。这是每年之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此时节,集天地之灵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寒光,“寒露”之名由此得来。此时节,气候渐渐寒冷,气温逐日下降,“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我们隐约能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资料图。来源:长城网。
??寒露知识
寒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寒露和此后的霜降,是季秋的两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 *** 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每年阳历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即为寒露节气。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寒露气候
“寒露”见证了天气由凉变寒的转折,也见证了秋的递进,相对于“白露”,“寒露” *** 气温更低,结在地面的露水,即将成霜。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东北和西北地区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时节,夜晚温度也会降得更低,这个时候不能再“秋冻”了,相反,要特别注意保暖,露脚脖子的同学,请收起你们最后的倔强吧。
同时,“寒露”的到来也意味着秋收秋种等农事需加紧进行,否则会影响到来年的收成。
??寒露三侯
寒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 *** 。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寒露习俗
●登高、吃花糕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赏菊、饮菊花酒
资料图。 *** 来源:视觉中国。
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开得最艳丽的时节。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秋钓边、吃母蟹
寒露时节是钓鱼的好时节,气温下降,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觅食,就显得更加馋嘴贪吃,易上钩、易钓获。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更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更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
●吃梨、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梨和芝麻是寒露节气中更好的水果和食物。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梨吃芝麻”的习俗。
●观红叶
资料图。 *** 来源:视觉中国。
此时,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在北京,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香山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吸引无数游人。
另外,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还有一些农事习俗,如农谚说:黄 *** 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 *** 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 *** ”。
资料图。来源:长城网。
??寒露养生
寒露,比上一节气白露的温度要低。气温下降,露水更凉。《诗经》里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说的九月是农历九月,此时天气转凉,正是 *** 阳气收敛, *** 潜藏于内之时,应该及时添加衣物,谨防感冒。所以养生的重点要注意日常保健、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衣: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
食:“朝朝饮水,晚晚蜜汤。”这是我国古代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意思是说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些蜜水。这既是补充 *** 水分的好 *** ,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住:深秋睡眠要充足,更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热水泡脚可预防阳虚调节经络,既解乏又利于睡眠。在水中加点中 *** *** 材,还可以起到其它的保健作用。
行:在外出旅游时应注意补水,多吃蔬菜瓜果,增加体内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使皮肤不至于干燥皱裂。
资料图。来源:长城网。
??诗词中的寒露
露水盈盈,寒气渐盛。勾起了诗人们的无限诗情。
资料图。 *** 来源:视觉中国。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 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日望西阳
唐·刘沧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
斋心
唐·王昌龄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朦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寒露至,菊花香
天气渐转凉
枫叶红,染清霜
愿有人为你添衣裳
(据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长城网等综合)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江苏人的重阳节,竟然这么有仪式感晚风渐冷,昼短夜长,秋意绵绵裹着烤红薯的甜蜜香味儿,不知不觉,金秋十月已经快过半了。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与除夕、端午等节日一样,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所指的“佳节”就是重阳节。“重阳”也叫“重九”。九是数字中的更大数,有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来源 始于《易经》
对重阳节最开始的解释出自《易经》。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易经》
汉代时,重阳有了求寿的习俗。《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明清两代,重阳节风俗盛行。要吃花糕,登山,十分热闹。
2012年 *** *** 会表决通过《老年 *** 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为老人节 。
重阳习俗 仪式感足
重阳节的习俗在历史发展中,融合民俗事象,也融合了文化内涵,《红楼梦》中的重阳节格外热闹:品糕点、赏菊写诗、吃螃蟹、踏秋,过得别开生面。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说法,每个地域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江苏当然也不例外,每逢重阳节,仪式感也是很足。
吃重阳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饼。中国人的节日,大部分都有它独特的吃食,重阳节也有专属的美食“重阳糕”。
《舌尖上的中国》曾经这样介绍重阳糕,说它有十三道工序,用米粉加上枣泥、豆沙、栗子等多种食材蒸成。
对于爱吃糕点的江苏人来说,重阳糕当然少不了!每年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一大早排队买重阳糕。
“糕”字与“高”同音,象征着“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借此谐音及 *** 的各种佐料的寓意,表达呈祥纳福的美好祝愿。
江南人爱用米粉蒸糕,加入南瓜子、芝麻、红绿丝、熏青豆等。中间再加上厚厚的一层枣泥红豆沙,刚出炉热腾腾的重阳糕,一口咬下去,甜滋滋包裹了满满秋天的祝福。
喝菊花酒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明代诗人唐寅的《江南四季歌》则记载了重阳节文人雅士饮酒品蟹的活动。
重阳节时期,江苏各地的大闸蟹又处于最上品的时期,脂满膏肥。 *** 凉的螃蟹,配上一口菊花酒,真是太美了。
由于菊的独特品 *** ,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是 *** 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佩茱萸
王维有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在古代,茱萸有“辟邪”的说法,茱萸入 *** ,可制酒养身祛病, *** 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
现代人 *** 茱萸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除虫防蛀。秋天阴雨不断,潮湿严重,衣物容易发霉。恰好茱萸 *** 味辛温,虽有小毒,却可辟邪毒,能够除虫除湿,如今茱萸被装在布袋子里做成小香囊,随身挂在身上。
登高赏菊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子曰:“仁者乐山”,登高源于古人对山岳的敬畏和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山高处是极阳重合的地方,秋天登高可以起到聚敛阳气之作用。
人们会在这天攀上高处,登高远眺。因为这一天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登山的人,可吸万物之阳气,与天相亲。所以这一天人们选择登高,是表达对长寿的渴望。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岁月神偷》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在变幻的生命中,岁月,原来是更大的小偷。
世界循环往复,到了重阳节这里,既是 *** ,又是转折。人们登高,望远,怀念,感恩……告别一个阶段,开启一个起点。
年华老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面向未来。不要被年龄约束,无论什么年纪,都可以繁花盛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尺寸年华,就该乐其乐,尽余欢。当然,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
重阳佳节,赏花饮酒。觥筹交错间,愿大家依然是老少宾客尽欢的景象。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祝重阳节,安好。
编辑/陈茜 设计/陈敏
节气民俗 | 寒露:?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大地像奶奶手里的针线活
一针又一针
缓缓绽放了缤纷
设计:马沄钦
寒露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的气 *** 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到快要凝结了。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寒露这些事儿
寒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年年鸿雁飞
*** 传消息
那些穿梭于天际的精灵
寄托了谁的思念
谁的别情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叽喳的鸟雀悄悄消失
而蛤蜊却被冲上沙滩
向新一年的秋天报到
三候菊有黄华
小诗如秋菊
艳艳霜中明
秋天里的那抹亮色
让人心醉神迷
注意足部保暖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到来后,昼渐短、夜渐长,寒气渐生,应注重足部保暖。
寒露与农业
“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忙”,寒露已至,天气会越来越冷,到了“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的关键时刻。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秋收秋种此时进入 *** ,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南方稻区要注意防御“寒露风”。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寒露到来,农事加紧。
福州寒露习俗
此节气,福州没有特别的习俗,我们来看看全国其他地区的习俗↓↓↓
吃花糕
寒露临近重阳,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观红叶
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将催红枫叶。不过,我国幅员辽阔,跨越纬度范围比较大,各地的红叶在辽阔的大地上呈现的时间是不同的。
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
秋钓边
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赏菊、喝菊花茶
寒露也是菊花竞相 *** 的时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菊花、喝菊花茶、酿制菊花酒,菊花的清香是寒露所特有。
吃螃蟹
寒露也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雌蟹卵满、黄膏丰腴,受到人们的喜爱。
又是一年寒露至,又是一年秋意浓。
秋风不动声色地穿过时光的缝隙,凝结成寒露。整个天地都澄澈、明净,草木的清香散在微凉的风里,树叶沙沙作响。
寒露至,冬天也就不远了。“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父母担心子女,友人互相牵挂,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注意天气,及时加衣”。
总有些爱,藏在笨拙的叮咛里,却足以暖慰这一场渐寒的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