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 *** 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在重阳节这天,中国古典诗词承载着诗人的各种不同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创作的抒情诗,当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年纪轻轻的他只身来到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异乡,独自承受着各种不习惯。
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们,并且联想到兄弟们,在登高时个个佩戴了茱萸,唯独自己不在其中的情景。
通过质朴的描写,在佳节到来之时,兄弟不能团聚,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
醉花阴为词牌名。
当时,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不久,赵明诚便背着书箱远游,留下李清照独守空房。
在重阳节这天,李清照独自饮酒赏菊,看着窗外的薄雾与浓云,又想起远游的丈夫,愁烦与思念的心情不禁涌上心头。
李清照望着眼前的菊花,想着此花即使再美,再香,也不能送给身在异乡的丈夫。重阳夜瑟瑟的秋风,掀起了帘子,使人感到阵阵的凉意。
李清照运用白描的写法表达了自己当时孤寂、凄凉的心情。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赏析:
这是一首白居易晚年创作的七言绝句。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重阳节这天,与友人赏菊饮酒的情景。
句中的“孤丛”,生动形象的运用“以花喻人”的手法,表达了白居易年纪虽老,却有着年轻人一样的心态与情趣。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赏菊花、饮菊酒、登山远望,合家团聚,共庆佳节。而对于羁旅他乡的游子呢?这个节日则会勾起他们浓浓的思想情绪,所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引发了千古无数人的共鸣,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道出了思乡人的沉重心声。公元669年,"初唐四杰"中的王勃与卢照邻一起,就在巴蜀度过了一个伤感的重阳节。
王勃自幼就有"神童"之名。他六岁能文,九岁作《指瑕》十卷,纠正大家颜师古所著《汉书》的诸多错处。十六岁因才名天下,被唐高宗召见。王勃侃侃而谈,旁博引证,高宗赞他是"我大唐奇才",当场授予朝散郎之职,未冠而仕,真是风光无限。王勃后又做了太子李贤的侍读,可谓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年少顽皮,再加上缺少 *** 经验,一篇《檄英王鸡文》触怒唐高宗,被赶出京城。受此打击,心高气傲的王勃颓丧萎靡。他远游巴蜀,也就在此时,王勃结识了"初唐四杰"中的另一位——卢照邻。
卢照邻也是响当当的才子一枚。他出身范阳卢氏,勤奋而博学,不但文学,且在数学、金石、训诂等方面,也都成就不俗。他初得来济赏识,但来济因得罪武则天获罪,远贬边疆后死去。后入邓王府做典签,被邓王誉为"我的司马相如",但不久邓王也离世。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开唐诗七言歌行体先河,不但让他名扬天下,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盛况。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却认为《长安古意》中的"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是在影射他,便把他抓入大牢。后虽然被释放,身心却受到极大摧残。而此时卢家家道中落,卢照邻只得远走川蜀,做一名位置极低的小官。
时逢重阳节,两位怀才不遇的天涯沦落之人同游玄武山,他们互相唱和,共抒思乡之情。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诗中思亲感情淋漓尽显。九九之日,登高望乡,愁人饮愁酒,却突然看见从北方飞来的鸿雁,诗人无限感怀,不禁脱口道出:我早已厌倦南方的漂泊,却是不得北归,你们干嘛还要来呢?看似问的无理,却很是诚挚,通过强烈的对比,思乡之情更见真切动人,很有感染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 同悲鸿雁天。
诗的首句点明题旨,恰切地写出了诗人的望乡动态。次句再现其心情,一个"积",足见"归心归望"的程度,就宛如那又浓又厚的风烟一般。三句事中寓景——九九饮酒,借酒消愁;四句景中含情——鸿雁南飞,人不能归。通过登高所见所感,诗人难以排遣的思乡情怀跃然纸上。
两首诗均立意清新,感情浓烈,王勃的诗无理而妙,自有一份痴情,卢照邻诗自然凝练,自有一份深情。他们是盖世的才子,也是失意的游子,虽然命运多舛,却在初唐的诗坛上唱出了前所未有的异样音调,引领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盛唐诗歌。
作者 张庆海
九九重阳又九九,
华夏子孙一脉留。
登高远望拜古贤,
茱萸红豆常回首。
日月光辉照九州,
五湖四海忆乡愁。
兄弟姐妹共庆老,
赓续传统齐奋酬。
(2022.10.3)
张庆海诗词选登(512)
#重阳节##我要上头条#
原创诗歌|重阳(七言外两首)|邵建强一
《重 阳》
#九九重阳节##重阳节#踏秋,登高远眺...
九月重阳枫叶落,
寒意渐浓人稀疏。
练拳习舞结新友,
饱览山河乐不休。
昔日辉煌划句号,
自然回归真情露。
廉颇垂暮叹年轮?
*** 代有豪杰出。
二
《画 像》
南京:中山书院
少年求学寻方舟,
浪花涓流无踪影。
*** 风云卷神州,
书到用时方知少。
坦荡胸襟磨意志,
笑对仕途 *** 声。
人生抉择艰难事?
大江东去不回头。
三
《 同 仁》
狱警"教头"
风华正茂影集觅,
爬坡过坎越险滩。
昔日英姿忙碌影,
一条战壕谋发展。
监管舞台显身手,
警容严整来回奔。
辞别同仁轻抹痕,
回望国徽注目礼。
头条号歌声飘过桃花江原创作品,谢绝转载!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重阳节传承至今,又增添了敬老爱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自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下“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后,重阳节的身影便逐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也成为文人点缀佳节的标配。
1.《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由北雁南飞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2.《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 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之情怀。这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
3.《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九日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先描述了诗人于重阳节送别故人时的凄凉情景,再写诗人对故人的送别,最后写诗人对彼此分别后的遐想。全诗格调苍凉,在问语的强调、今明的对比、虚词“且”“暂”“应”的呼应中,一波三折地倾诉离别之苦。
4.《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围绕清秋时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希望与友人相约共醉重阳节。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扣题目,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增。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宋末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6.《九日》
【唐】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九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描写主人公在重阳节登高独酌的自娱自乐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在 *** 上遭遇挫折、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也抒发了诗人怡情自然的旷逸襟怀。全诗语言朴素清新,风格雄浑奔放,具有浓烈的感 *** 彩。
7.《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是唐代诗人崔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诗人重阳节登高邀请友人痛饮,写得不落俗套,独具特色,在抒写怀念友人的情思中,隐 *** 知音难遇的喟叹。首联言登台之事;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尾联言志: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不如饮酒自娱。全诗融写景、抒情、怀古于一炉,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自然,一气呵成。
清·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堂堂正正。三、四有李、杜口吻,自是盛唐正声。
8.《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强自宽解;颔联运用典故写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颈联描绘山水景物,在豪壮之中透着几分悲凉之气;尾联写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全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唐诗笺注》:“仔细看”三字,读之黯然。
9.《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 *** 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方虚谷云:悲感。(《唐诗品汇》)
10.《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席上赋白菊》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11.《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 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此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但是此诗看似旷达不羁,而实内含不平,因此尽管消极颓唐,而实际上却有不无不甘落拓消沉之意。
《唐诗笺注》:通幅气体豪迈,直逼少陵。
12.《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 *** 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定风波·重阳》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上片,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13.《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阮郎归·天边》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这首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词中感喟身世,抒发了作者客居思乡的悲凉心情。虽写抑郁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
唐圭璋曰:此首起两句,言霜寒云薄,是深秋冷落景象,令人生悲。“绿杯”两句,言所以欲暂图沉醉,藉解悲凉者,一则因重阳佳节,一则因人情隆重。换头三句,言重阳行乐之实。“欲将”二字与“莫”字呼应,既将全词收束,更觉余韵悠然。(《唐宋词简释》)
1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 *** 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陈世焜(陈廷焯)《云韶集》卷十: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15.《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 *** ,
堪 *** 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
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是宋代思想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是隐括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以此来寄兴托志。上片写景,下片言人生之短。全词意境幽远,格调豪迈,同时又包 *** 深邃的哲理,堪称佳作 。
明代文学家薛瑄:“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读书续录》)
16.《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贺新郎·九日》是南宋词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词。词人通过对重阳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国家与个人身世的深沉感慨,以及词人对英雄末路与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悲而壮。”
17.《重阳》
【宋】文天祥
其一
*** 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 *** 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我远离故土,孤身被囚禁在这里,头发蓬乱不堪,故乡秋色里的老梧桐应该没改变吧。在江水涨满江岸,天上入秋的新月渐渐升起时,大雁栖息了;巷子里空无一人,燕子也离别斜阳回巢了。落叶无力阻挡流水,黄花也无力改变秋风。天地间的遗恨你们知道多少?昨天晚上我战败的地点龙山又进入我的梦里。
其二
江南秋色满梧桐,回首青山万事空。
怕见镜中新白发,长将破帽裹西风。
18.《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沉醉东风·重九》是元代散曲家卢挚创作的一首散曲。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小令,写作者闲适地在红叶上题诗让流水带走他的情义,观赏菊花后醉卧歌楼,表达了作者陶醉于赏黄花之中的快乐;看到 *** 长空的雁影稀疏,远山狭长清瘦,暮秋时节到处冷冷清清,使作者内心孤独冷清之情油然而生;这时节,无人送酒,一起解忧,年华老去,表达了作者无知己相伴的愁苦。全曲通过“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等具有凄寒、衰败特征的意象营造出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在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酿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方面,都颇见艺术功力。
19.《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明】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 *** 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明末清初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读到友人赠诗时的心情,天涯相望,产生愁怀;颔联就重阳习俗进一步表示自己无心赏花,借酒消愁的忧思;颈联引申和发挥,虽志存肝胆,但大势已去,恢复无望,愈感悲痛;尾联表达对友人的感情,哀叹自己“逐客已无家”的处境。此诗名为赠答,实为悲愤,在抒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中,融入了国家兴亡之感。全诗语言洗炼,风格高古,沉郁苍凉,悲壮感人。
20.《采桑子·重阳》
【现代】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 *** 。
胜似 *** ,寥廓江天 *** 霜。
《采桑子·重阳》是一代伟人 *** 于1 *** 9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 *** 根据地和 *** 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 *** 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 *** 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写景、叙述、议论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登高》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 *** 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 :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 ***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 *** 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 *** 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 *** 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
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 *** 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 *** 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 *** 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 *** ,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今日重阳·读诗|古诗词里的重阳五首今天,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重阳节就有着特殊的感情。及至今日,它也成了颇富人情味的节日——老年节。
今年由于闰六月,霜降离九九重阳较近。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让我们一起许个愿,祝家里的老人健康长寿,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让我们一起来读关于重阳的五首古诗词。
1.【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 *** 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2.【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 同悲鸿雁天。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3.【唐】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4.【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 ***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李清照婚后所作,通过描述李清照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 *** 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5.【清】郑板桥《菩萨蛮·留秋》
留春不住留秋住,篱菊丛丛霜下护。
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
江上山无数,何处登高去?
松径小山头,夕阳新酒楼。
重阳,它是人心的思量,是生命的重量。
今天重阳,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 图源于头条号!感谢原图!感恩!
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方。
远方有故土,故土变离乡。
满目金菊处,几分思绪藏。
奔波城市里,夜梦又心伤。
作者:鸥小小雅萍
*** 雅萍 *** 随拍
七言绝句:
《重阳颂》
九 *** 寒秋菊黄,
耄耋尊长赛 *** ;
吟诗泼墨丹青秀,
新潮敬老遍城乡。
庚子·重阳
暮秋渐远,喜逢九九重阳。渐渐老去的我们,如夕阳依旧美丽人生。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是老人节,九九重阳的传统节日,凝聚浓浓情意,人间真情永恒。
九九重阳,愿一声温馨的问候,给头条老年朋友们,带去温暖和幸福的祝福。
祝福所有老年朋友们平安、长寿,吉祥、安康!
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全社会文明的标度。
重阳节快乐!人间最美在夕阳!
夕阳无限好,美在一份醉人的酒。
重阳节,咏诗,品酒,谁知满空山萧萧景,掩了多少精彩的纷呈!满山遍野的野菊在寒冷中溢香,一年又一年……
2020.10.25鸥小小雅萍写于重阳节
今日共勉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 *** 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七言绝句。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望远时,也在怀念自己。
这首诗相对于王维其他的诗来说,写的非常朴素,但是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远在他乡的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像我这样远嫁他乡,思乡之情在平日也是自然存在的,只是平时不一定显露,可是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看到别人阖家团圆,就很容易爆发出来,所以现在我其实很害怕过节。每次家里的兄弟姐妹在一起聚会,都会把快乐的时光拍下来发到群里,翻着他们发的 *** ,我的内心很煎熬,那种在“异乡”的孤独感抓心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