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粑,名为黄糕粑 ,但直称黄粑为多,是贵州、四川等地非常有名的特色传统小吃,贵州有清镇黄粑,四川有泸州黄粑,做法虽不一,但主材料均为糯米和平时我们吃的大米。作为一个四川人,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下我们当地 *** 黄粑的 *** 。
首先就是准备我们的大米了,把大米洗干净后要找一个干净盆子装起来加入水使大米完全浸泡在水里,一般浸泡个两三天,等浸泡好了以后我们就把大米混合着水给磨碎备用。水不要太多,磨出来是粘稠状就好,然后我们准备红糖把红糖剁碎放入我们磨好的大米里面搅拌均匀使红糖溶化(红糖主要是增加黄粑的颜色以及甜度,加多少依个人喜好)。
接下来就是准备糯米了,需要把糯米洗干净然后蒸熟(糯米最终决定最后有多少黄粑,蒸多少就看自己要做多少黄粑),蒸好糯米后就把糯米倒入刚才加了红糖磨碎的大米里面搅拌均匀放置一段时间等水分挥发掉一些。
这段时间就可以准备包黄粑所使用的壳了,这里我们使用的是我们楠竹林里楠竹春笋生长过程中脱落的壳,准备好这些后我们就开始包黄粑了,等全部包好后我们才会放“蒸子”(我们当地的叫法)上蒸熟。
全部放在蒸子上后,灶头里的火是不能断的必须要等到每个黄粑完全蒸熟,一般蒸个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拿一个来看看熟没有,我们一般都是下午五点左右开始蒸,等蒸到晚上十点左右也就熟了,然后就可以不用管了也不用拿出来,接下来就用火的余温来继续蒸,要到第二天早上才会起锅,因为蒸久一点的话黄粑的颜色会更黄更好看一点。
就这样一锅黄粑就做好了,大家有没有吃过呢?在你的家乡又是怎样做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黄粑,又名黄糕粑,是蜀南等地非常有名的小吃。主要配料:优质糯米、红糖,用笋壳叶、粽子叶、竹叶包裹(不含任何色素、保鲜剂)。其色泽晶滢黄润、味道清香柔软,食用方使,砌片后蒸煮、油炸、煎炒、微波加热变软后,开袋即食,是营养丰富的主副食品。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 *** ,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蜀南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清镇黄粑采用优质糯米、黄豆、香米、白糖,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呈 *** ,故名黄耙。味甜,质软。日久变硬后,用火烘烤、油炸或蒸,又恢复绵软香甜特点,即可食用。原品种多为玉米黄粑和糯米黄粑。1978年 *** *** 后,生产黄耙的人家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在承接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有的人家开发了黑糯米、小米、五仁、熏肉、板栗、竹叶小黄粑等新、特、优品种,丰富了黄粑种类。有的使用新技术,采用真空保鲜技术,使黄粑便于携带,易于储藏,不易变质。有的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包装,日趋精美。有的改进生产经营模式,采用委拓代销,向零售商供货,增加了销售渠道,逐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城区前进路的黄粑一条街,每逢春节,购买黄粑的人多车堵,市 *** 大队必安排专人值守,维护秩序,以保道路畅通。多年的生产经营,一些品牌如金谷籽黄粑、刘姨妈黄粑、富坤黄粑等享誉黔中,名播省外。清镇黄粑已成为大众生活中的珍馐小吃,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乘佳品。
黄粑又名黄糕粑,是一种贵州非常有名且颇有特色的美食。以遵义县南白镇所产品质为佳。
遵义黄粑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名点。颜色金黄,黄粑中的糯米透亮,糯米香、黄豆香、竹子香、木香混合其香无比,香甜糯软,开胃爽口,回味无穷。
*** *** :
1.粘米、黄豆、淘洗干净,用水浸泡4个小时,磨成米和黄豆的混和浆备用。
2.糯米淘洗干净泡4个小时,上锅蒸至7、8分熟备用。
3.把打好的黄豆和粘米浆和蒸至熟的糯米加上适量的红糖一起搅拌均匀,拌好以后搓成饭团,再用竹笋叶或 *** 的竹叶包起来,外面用绳子捆紧,放进蒸饭用的大木甑里上火蒸煮,十几二十个小时以上,剥去竹叶就可以食用了。
*** 小要点:
要用木甑不停火不 *** 的蒸煮,包得大就得蒸时间长一些,小就蒸煮得时间短一些,但一般都不得少于十六个小时。
健康小提示:
1. 糯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镁、锌、硒等丰富;
2. 其味甘 *** 温,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记得小时候,每遇春节,特别是大年二十九或者三十的时候,奶奶、妈妈忙完年夜饭后,都爱做黄粑。现在想想又甜又糯,口水都来了。
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起源及做法吧。
黄粑,一名黄糕粑,但直称黄粑为多,是贵州、四川等地非常有名的特色传统小吃,贵州有清镇黄粑,四川有泸州黄粑,做法虽不一,但主材料均为糯米和粳米。黄粑呈 *** ,与加入其中的红糖有关。若用白糖,则呈白色。
原料:优质糯米、粳米、红糖或白糖。以良姜叶包裹成长方体形状,大小不拘,视个人喜好而定,以撕成细线的棕榈树叶捆扎,蒸熟后可食。其色泽黄润、味道清香、口感软糯。凉后,黄粑干结变硬,经蒸煮、油炸、煎炒或微波加热而变软,口味因烹饪 *** 不同而各具特色,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相关传说:
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 *** ,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蜀南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主要配料:
优质糯米、大米、红糖或白糖、良姜叶。
做法一:
1.先将一部分洗净的大米与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浆。
2.将剩下的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3.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红糖或白糖。
4.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大饭团了,并摔打成型。
5.用洗净晾干的竹笋壳(粽粑叶)将成型的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做法二:
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
入清水中泡透后,磨成米浆汁,装入白布口袋中吊干水分;
将吊浆粉倒在案板上搓散,揉匀,分成小坨,入笼蒸熟;
红糖切碎加入蒸熟的玉米粉团内反复揉匀,再搓成长条;
冷后切成厚1厘米的片即可
食时锅置微火上,用菜油刷锅将黄粑片入锅烙成二面黄,起锅入盘。
食用 *** :
刚蒸熟的黄粑香气扑鼻,可直接食用; *** 后,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糟水内煮沸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不喜勿喷
前言:作为泸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酒城优品”是泸州优质农特产品统一的名片,涵盖精品水果、优质粮油、道地中 *** 材、现代畜牧、名小吃等众多产品,一经推出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在各种展会上,“酒城优品”也总是能大放异彩。那么这些优质农特产品究竟靠什么吸引着消费者,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带大家来一一认识它们。
叶子里的家乡味——周姚黄粑
合江尧坝,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精美的古建筑群而闻名于世。而对于众多吃货来说,在这座 *** 古镇上,最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却是一种传承上百的经典味道——周姚黄粑。
周姚黄粑传统 *** 的之一代传人袁秀英,贵州黔西人,聪明好学,独具天赋,耳濡目染黄粑 *** 技艺,少年从母学艺,节庆时专做黄粑,嫁到尧坝成为黄粑 *** 传人,传至周 *** 已历四代,一百多年历史。
周姚黄粑的 *** 均采用纯天然材料,主料选用优质糯米和稻米,辅料选用甘蔗红糖、 *** 、白糖、优质泉水,包裹材料则为黄粑叶(莨姜叶)和棕树叶丝, *** 过程中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
纯手工 ***
纯手工 ***
周姚黄粑 *** 工艺特殊,经过选料、成浆拌米、加糖、上甑、蒸熟、摊凉、制型、成型、莨姜叶包捆、再上甑焖蒸长达48小时,方可出黄粑成品。而这一系列复杂的 *** 工序全由纯手工完成,百余年来历代传人始终严格恪守着这项传统 *** 工艺。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才成就出了一方特色名小吃。
周姚黄粑成品香甜纯正,色泽金黄,糍、糯、绵、不粘牙,可作点心也可作菜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为当地民间年节必备礼物,在历届省内外各种小吃评选活动中获奖无数。如今,周姚黄粑已然成为 *** 泸州地标美食名片。
看着就让人有食欲的周姚黄粑
获奖无数
获奖无数
“周姚黄粑老少爱,泸南名食甲三都”,有民俗专家认为周姚黄粑是研究川西南名小吃发展过程,探求川西南民俗,民风、节庆美食不可多得的范例。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贵州的风景有远近闻名的晃过树瀑布、苗岭,近些年来贵州成了许多游客国内旅游的首选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的小吃也随之被人们所知悉,其中贵州黄粑更是远近闻名,那么贵州黄粑怎么吃呢?
一、贵州黄粑怎么吃
贵州黄粑是由大米与黄豆桨汁为主料 *** 而成, *** 过程中如下:
1.先再将糯米洗净蒸煮到七八成熟,再将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木盆内进行混合,加入少量红糖。
2.多次搅拌,待米浆水分被糯米饭吸收,便将糯米搓打至雪白饭团。
3.最后用干净的老笋壳叶或大竹叶将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放入大火的锅炉中进行蒸制,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此时黄粑便适时产生了。
食客们拿到便可食用,但也可以继续加工将做好的黄粑成品放入油锅中炸至外皮酥脆,可再加些许红糖或者根据自己的饮食爱好加料食用。
二、黄粑的起源
黄粑是贵州省遵义发源的汉族一种传统小吃。相传三国时期,某 *** 在饭点突临大敌,战士们也顾不上吃饭便开始血雨腥风的战争,可厨师望着锅里煮好的豆汁和蒸好的大米着急呀,于是将二者掺和并一直用大火蒸煮保证其不变质,等到 *** 大胜归来,锅里已变成了色泽黄润的糕状食物了,饿极了的士兵甘之如饴,却发现其别有一番风味,当地老板姓听闻到也争相学习,从此黄粑出世,在贵州代代相传。
贵州黄粑怎么吃才最得大家喜爱呢?其实贵州黄粑的吃法众多,可蒸,可炸,也可以试着蘸各类调料食用,贵州黄粑相当于是为大家提供了一种食物原料,不同地域的朋友可以结合各地口味,转化为适合自己胃口的黄粑才是更好吃的,黄粑的传说与文化也将随着黄粑在全国各地传播与发展。
封面新闻 见习记者 李雨心
说道四川人特有的过年美食,也许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咸津津、油亮亮的香肠腊肉。的确,这两种美食可以说是每户四川人家过年团圆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是深埋在许多四川人心中的家乡味道。但是,如果认为香肠腊肉是四川过年美食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四川省,有一座边城名唤叙永,隶属于四川省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边缘之地,北临贵州,西靠云南。自古为四川边陲重镇和云贵川物资集散地,素有“川南门户”、“鸡鸣三省”之称。这里就有着不一样的舌尖味道,区别于香肠腊肉的咸鲜,更多的是甜蜜的滋味。
而这抹甜蜜味道的来源,则是当地有名的传统小吃——黄耙。黄耙,是一种用红糖、糯米和粳米 *** 而成的美食,味道香甜、口感软糯,相传最早诞生于贵州省遵义市。因为叙永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座边城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受到贵州省的影响,而黄耙无疑是其饮食文化相互交融的更好的证明。
在叙永,拍黄耙做为新年的传统习俗,至今还保留在一些农村地区。“在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每到新年之际就会做黄耙,这是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饭。而且在当时,小朋友们还没到新年就盼着做黄耙了。”土生土长的叙永市民李先生回忆起当时的光景,还表示到,当时每家每户做黄耙,至少要用到五、六斤米。“黄耙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简单,但是 *** 的工序相当复杂。最开始要把米磨成米浆,再把米浆和化好的红糖均匀的搅拌在蒸好的糯米之中,等糯米 *** 之后切成长方块,最后用黄耙叶包好。”
其实不光是叙永县,在整个泸州市,也把拍黄耙作为新年的习俗之一。至于拍黄耙为何会成为当地的新年习俗,资深的叙永人钟先生说出了自己对于新年吃黄耙的理解。“首先,黄耙的颜色就是黄澄澄的,像是金子一样。再加上它的形状,像砖头一样,这两样特 *** 一组合,对于咱们平头老百姓来说,不就象征着金砖吗?过年时,把像‘金砖’的黄耙一摞摞堆好,看着也喜庆,更有招财进宝的好彩头。最后,黄耙的味道也是甜 *** 的,也是意味着新的一年生活会过得甜甜蜜蜜!”
这样好的寓意再配上食物本身的香甜软糯,也难怪黄耙会成为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但是,拍黄耙作为传统的过年习俗,当下已经渐渐地少有出现在寻常百姓人家中了。因为黄耙 *** 过程不仅冗长繁杂,再加上处于新年之际,天气寒冷。 “大概从我成年开始,我家里人就很少亲自去做了,觉得太麻烦。现在大家的经济能力都上去了,所以更愿意买来吃。”李先生叹息到,自己已经几十年没有在新年拍过黄耙了。
虽然现在人们不怎么亲手拍黄耙了,但是黄耙的滋味却从未消失在人们的味蕾之上,它不仅仅是一道小吃美食,更是每个出门在外的叙永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平时也可以买来吃。“现在很多出门工作的年轻人,带特产的话一定会带黄耙回去,特别是过年期间,你能在大街上看到许多手里提着黄耙的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 *** 05712】
30小时18道工序,师父蒸了一甑子黄粑,一年只蒸一次{"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d8b0g10000c7rdn2bc77ub04gvlj5g","d *** ation":356.798,"width":1024,"height":540,"file_size":37831961,"thumb":{"web_ *** i":"tos-cn-p-0000/22 *** 4d91ed1d402fa37be91242910d98","width":682,"height":360,"i *** 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 *** 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 *** l":{"d *** ation":356.798,"file_size": *** 38774,"w":682,"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editor_project_id":null,"md5":"853773c87ebf2514852d8210d42f7309","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纳溪手工黄粑走四方□邱有义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郭姐姐,中秋前再给我寄20斤黄粑,我中秋用来招待工友!”9月2日一大早,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金龙村手工黄粑 *** 大户郭水连又接到在广东东莞一电器厂上班的村民李显会打来的 *** 。这些天,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郭水连的 *** 多了起来,少则一天十来个,多时一天有 20 多个。“我的黄粑之所以让外出的村里人都念念不忘,就是因为纯粹手工 *** 。”郭水连兴奋地介绍道。
今年38岁的郭水连从事手工黄粑 *** 已经有20年的历史,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手工黄粑,背后却凝聚了郭水连的诸多心血。
郭水连说,包黄粑的良姜叶必须清洗三次以上,方可使用。“良姜叶有解油腻的功效,还有特殊香气”,而 *** 黄粑的主要材料糯米和大米,需要分别进行泡水,再晾干水之后上蒸笼蒸熟。同时将大米打成米浆,接着进行“熬糖”的工序。熬糖是有讲究的,要将红糖、 *** 、白糖按照严格比例在锅中熬制,直到发出焦糖味。随后,将蒸熟后的糯米、大米、米浆和糖浆进行混合,手工搅动,放置于木板晾干后切为块状,再度晾干,然后用煮熟的良姜叶和棕绳包好之后,继续将成品放入蒸笼中蒸 5个小时,再酣制10个小时。郭水连告诉笔者,手工黄粑必须经历过这一系列工序,才能成为成品,进行售卖。而这一系列工序完全完成,需要 72 个小时。
香糯软绵的黄粑,回味无尽,香醇自然,不仅可以蒸食,还能烧烤、烹炒。在泸州,人们对黄粑情有独钟,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老百姓把黄粑当作年货来筹办,请年酒时,宴席上一般都有一份黄粑。“我的黄粑下半年是最俏手的,虽然有10多个工人帮忙,但常常都要加班。而最根本的是,我的黄粑除了手工 *** ,香糯、软绵且不粘牙是我手工黄粑的更大特色。”郭水连自豪地说。
如今,郭水连的黄粑早已享誉泸州及周边县区。“黄粑知名度越高,我更来不得半点含糊,这是起码的职业 *** 守,更是一个经营者必须坚守的自觉。”郭水连说,由于一丝不苟经营黄粑,如今每年的黄粑销量都要卖到5万多斤,其中有 40%以上的黄粑卖到了贵州、重庆、上海、北京、海南和广东等10多个省市。
郭水连还告诉笔者,为了确保黄粑的地道风味,这些年她还带动周边 8 户村民种植了 50 多亩良姜叶,这几户村民一年下来,靠着卖良姜叶给郭水连,户均实现增收近3万元。
五十年前过年时那些有趣的往事之一一做甜酒酿甜酒 也是很讲究的。要先选油光滑亮的糯米泡上十二小时左右,用杉木做的甑子蒸上半天。蒸到熟了的时候,香气能传遍半个寨子,米好的会传得更远,传到寨子边的路上去。过路的人闻到都会深吸几口气,赞道:这是哪家的糯米饭,真香!蒸好后的糯米晶莹透亮,外婆会格外开恩,用一个小碗挑两筷子糯米饭在里面给我们吃,多了不行,算是对我们和她老人家一起忙前忙后的奖赏。与做豆豉相反,要凉得好。蒸好的糯米倒在一个宽大的簸箕里均匀摊成薄薄的一层,为了让它凉得更快。待放凉后,就把事先用手捏碎的酒 *** 按一定的量撒在糯米饭上,再用双手去把它们拌和在一起。搅拌时要边用清水湿手边去搅拌,否则糯米饭会紧紧的粘在手上不掉下来。搅拌均匀后,就一捧一捧的用双手搂进一个不大不小的陶缸里,边装边用手掌压实。外婆边压还边对我们说她的诀巧,叫什么:紧酒松豆豉,意思就是做甜酒要压紧,做豆豉时要松、不能压。这样边捧边压,堆成一个圆锥体。压光滑紧实后,在锥体的顶端圆圆的挖上一个铜钱大小的洞,用拇指食指中指并拢,先捉两小撮酒 *** 放在里面,最关键的是还要去燃着的煤炉里找一颗大小适中、冒着红色火焰的煤颗塞进洞里,迅速的用糯米饭盖上,仿佛怕让热气跑掉。外婆说,酒米饭是凉透了的,要给点热源做引子,才能发热发酵。边说边迅速在上面盖上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捂上一件又一件棉衣或薄被,再用绳子捆了又捆,像六月间包裹新生的婴儿,不能受丝毫冷风。这一切收拾停当后,还要找一个又深又厚的稻草窝把它放进去暖起,或者就直接用两根板凳架起摆在炉火旁,避免着凉。过了六七天,外婆就叫我去看酒开始发酵没有,这不用解开厚厚的捆得严实的包裹,只要找个缝隙把手 *** 去,试到里面开始发热了,透出来淡淡的香甜味道,就知道酒开始来了。就这样隔三岔五的去试探,温度越来越高,香气越来越浓。要成熟的那几天,如有人从屋外进来,都会闻到那又香又醇的味道,就会称赞:你家做的这窝甜酒一定很好。甜酒做得好不好,首先当然是甜不甜,然后就是看浸出来的酒酿汁多不多,好的甜酒酒酿汁多得会把外面包裹的衣物都湿透。又甜又多汁的就是更好的了。
农村人把过年时做的酒好不好与这一年的时运联系在一起,如果哪家做了一窝好酒,说明这家人来年做什么都会顺顺序序;如果哪家做的酒又酸又辣,表示这家人年运就不会好了。要是有的人家偶尔做的酒米都变红了,做出又红又甜的好酒,这家人来年就更是要红运当头了。外婆做的甜酒每年都很好,我认为这主要是技术问题,偶尔年把也会做出红的甜酒,但也记不清那年我家是不是有什么好事了。甜酒在农家的用途很广,特别是有不速之客,来不及做什么好东西待客的时候,就可以用甜酒煮糯米团子、鸡蛋,可以煮黄粑、饵块粑给客人吃,这也显得很热情好客,让人不会感到怠慢。到夏天,地里劳累半天回到家,那怕煮一锅纯甜酒,甚或懒得煮的,就从水缸里随意?上两勺井水,再和上一勺甜酒,喝上两碗,满身的汗水和疲惫也会消解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