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
《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发布
公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十大案例。
十大案例都有啥?
还有哪些是谣言?
谣言有哪些类型?
你和小编是不是一样很好奇
来!来!来!
我们一起看
先来看十大案例
Top 1
内容:星巴克咖啡致癌
*** :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Top 2
内容:大蒜炝锅致癌
*** :严重误导,夸大其词
Top 3
内容:用海绵做八宝粥
*** :严重失实,危言耸听
Top 4
内容:薯条治脱发
*** :存在失实,张冠李戴
Top 5
内容:草莓是最脏水果
*** :严重误导,存在失实
Top 6
内容: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
*** :严重失实,恶意误导
Top 7
内容:生吃白糖体内长螨虫
*** :存在误导,夸大其词
Top 8
内容:木耳打 ***
*** :严重误导,恶意抹黑
Top 9
内容:食盐中的亚铁 *** 有毒
*** :纯属谣言,危言耸听
Top 10
内容:醋蛋液包治百病
*** :严重失实,杜撰捏造
除了这十大典型案例
专家还按食品分类诸多谣言
水果类
草莓是最脏水果
吃柚子感染bp5 *** 死亡
葡萄长“白刺”不能吃
蔬菜类
木耳打 ***
大蒜炝锅致癌
香椿致癌
红薯叶抗癌
水产类
吃小龙虾得哈夫病
螃蟹与酸奶同食中毒
鱼肚子里的黑膜有“腥毒
畜禽类
非洲猪瘟来了
猪肉不能吃
吃猪肉感染猪 *** 死亡
蛋类
长斑鸡蛋会引起食物中毒
开水冲鸡蛋导致白血病
七种食物和鸡蛋同吃中毒
饮料
星巴克致癌
瓶装水致癌
喝碳酸饮料导致肾病
调味品
食盐有毒
味精致癌
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茶叶及相关制品
茶叶有毒
金鱼检测茶叶农残
罐头
用海绵做八宝粥
罐头食品“催人老”
乳制品
酸奶含糖比可乐高
酸奶和柿子同吃致死
哇
谣言这么多
小编想静静
咱们必须得科学认识谣言
专家对谣言 *** 给出了分类
不顾事实,夸大其词
张冠李戴,杜撰权威
假意关心,利用心理
偷换概念,违背常识
伪装科学,实验佐证
谣言有啥特征呢?
专家说
旧谣新炒
季节 ***
用癌“站台”
对国外信息夸大谣传
哪些人容易中招呢?
女 ***
乡村人口
低受教育人群
中、低收入群体
要靠科普避免大家中招
更要严打造谣传谣者
据不完全统计
2018年
追究刑事责任15人
行政拘留65人
罚款11人
封号1人
警示教育8人
最后
小编呼吁
谣言害人
千千万万要当心
!!!
来源:综合自农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中国健康传媒集团
*** : ***
监制:李国龙;编辑:刘菁
近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25日发布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公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十大案例和十大热词。 十大案例分别为: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炝锅致癌、用海绵做八宝粥、薯条治脱发、草莓是最脏水果、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生吃白糖体内长螨虫、木耳打 *** 、食盐中的亚铁 *** 有毒、醋蛋液包治百病。十大热词包括星巴克咖啡、草莓、大蒜、食盐、茶叶、味精、 *** 素、亚铁 *** 等。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十大案例每隔一段时间,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就会往微信家庭群里转一些谣言,而这些健康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危害却是极大的,轻则让人走入养生误区,重则影响一些疾病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人们之所以会误信这些谣言,其实更多地说明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对疾病预防的重视,在此提醒大家,谨慎分别,更好从官方渠道获取养生信息,不要轻易听信别人转发的养生文章。
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十大案例发布来源:河南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味精致癌”“吃柚子感染 *** 会死”“茶叶有毒”这些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你信了吗?中国健康传媒集团25日发布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公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十大案例和十大热词。
十大案例分别为: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炝锅致癌、用海绵做八宝粥、薯条治脱发、草莓是最脏水果、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生吃白糖体内长螨虫、木耳打 *** 、食盐中的亚铁 *** 有毒、醋蛋液包治百病。十大热词包括星巴克咖啡、草莓、大蒜、食盐、茶叶、味精、 *** 素、亚铁 *** 等。
报告从整体数据传播情况、基本类型、人群画像、惩处情况、典型案例点评等对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传播形式为小 ***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谣言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影响范围和危害有所减少,但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食品安全谣言的全链条、智能化、立体治理格局还有待完善。
了解下!那些吓死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燕麦致癌、食盐有毒……在很多 *** 自媒体上,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一些旧谣言甚至在专家辟谣后,过一段时间改头换面卷土重来,阅读量动辄10万以上,引发人们的焦虑。
《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主平台,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21%。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利用自媒体造谣已呈现公司化运作趋势,形成“以谣生利”的产业模式。
自媒体谣言特点:题目惊悚、 *** 呈现、无时间地点
近日,记者收到群众举报,称“中医养生”“万病不求人”“华人老板”等多个微信公众号存在食品类不实言论。
济南市民刘先生说,阅读“华人老板”发布的文章“扩散!全球43种燕麦片可能致癌!千万别给孩子吃啦!”之后,发现家里就有文中所述品牌燕麦片,出于恐慌将燕麦片都扔掉了。过了几天,他看到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教授赵力超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上的辟谣文章:“麦片中的草甘膦不致癌,该买就买。”刘先生说,有的自媒体太不靠谱了,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28岁的济南市民张琳琳说,由于她的母亲笃信各类食品谣言,前一阵看到“食盐中亚铁 *** 对 *** 有害”之后,家里吃了好几个月不加盐的菜。
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 *** 会主任马志英表示,很多自媒体转发的食品谣言内容荒谬、毫无科学 *** ,被广泛转发,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使食品行业被抹黑, *** 部门的公信力受损。
记者对近年来多起涉食品安全的自媒体造谣事件分析发现,这些谣言常借助 *** 方式进行传播,缺乏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强调后果严重,在标题 *** 中故意耸人听闻、故弄玄虚,吸引受众注意力。例如:“千万不要吃某某”“抗癌十大食品”“震惊了,某食品竟然……”等,常常成为 *** 爆款。
谣言为何层出不穷?警方介绍, *** 谣言制造门槛低,经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网上论坛、微博等转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由于取证难、溯源难,侦破食品安全 *** 谣言案件并非易事。
“谣言加工厂”公司化 *** 作,微信粉丝达到5000就可接广告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自媒体生产谣言,目的是敲诈勒索和故意抹黑竞争对手。
部分造谣者凭空捏造事实,自导自演,炮制 *** 、 *** 等“证据”,进行敲诈。例如,去年,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 *** 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造谣者王某在食用晋江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紫菜后,猜想这些紫菜是塑料做的,便指挥员工拍摄 *** 并上传到朋友圈。其后,王某联系被害公司索要人民币10万元,威胁称若公司不想解决,就把事情闹大。
此外,有的企业利用自媒体谣言抹黑竞争对手。采访中,多家食品企业对于一些集中爆发的 *** 谣言,首先都将怀疑的矛头指向竞争对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表示,确实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抹黑的方式故意散布谣言,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记者调查还发现,自媒体“谣言加工厂”已经形成公司化 *** 作,吸引流量赚广告费,同一 *** 司旗下往往拥有许多公众号。
2017年9月, *** 和林格尔县 *** 裁判的一起案件中,泉州市江鸿 *** 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蒙牛纯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超标”的 *** 。这一 *** 被大量点击并转发,仅发布后十几天时间就被1073个微信公众号转发,使人误以为是最近刚发生的事件,其中数个公众号转发 *** 浏览量过10万次。其中,仅江鸿公司管理的微信公众号就有“闽南之一手”“石狮视”“一手”“时事爆料”“热门街拍”等5个,公司负责人说,这样做是为了扩大知名度,增加点击量,赚取收入。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在推送此类谣言时,顶部或底部常有广告,甚至通过读者阅读及转发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
一位自媒体公号 *** 介绍,部分自媒体与广告商形成了一条利益链,阅读量和粉丝数高,就会有广告商找上门。粉丝达到5000就可以成为流量主接广告,每个粉丝每条可以收0.2元到0.5元不等。如果有1万粉丝,每条推广就可以收取2000元到5000元。
紧跟新闻热点衍生谣言也是自媒体传谣的常用手段。比如,今年一些地区出现猪瘟,有自媒体发布“吃了猪肉已经中毒”等谣言;有媒体报道了廉价鸭肉是速生鸭,就有公号立刻编造子虚 *** 的“专家”,编造食用这些鸭肉有哪些害处。
食品安全领域已成为自媒体传谣“重灾区”
食品安全领域已经成为自媒体传谣的“重灾区”。有关数据显示, *** 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2017年,仅公开报道就有50余件(次)食品谣言处罚追责案例,其中9件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40人被处以行政拘留、7人被处以行政罚款等其他处罚。
如何减少“舌尖上的焦虑”?专家表示,首先要加强 *** 监管,对于网民投诉要及时回应,加强对爆款文章和自媒体的 *** ,发现异常及时约谈或封号。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认为:“老百姓容易被谣言误导,关键在于食品安全领域信息的不对称。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及时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填补信息真空地带。”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从 *** 层面来讲,要增加工作透明度,以主动公布的姿态,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以 *** 为主导,企业、专家学者、媒体、非营利组织、公众等协同的 *** 食品安全谣言多元共治机制,是治理 *** 食品安全谣言的较优方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叶中华表示。
澄清被“套路”的七大食品健康谣言,你被这些食品谣言欺骗过吗?食品安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不少网上流传的食品谣言内容荒谬、毫无科学 *** ,却被广泛转发。这些可能干扰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理 *** 认知的谣言,你信了哪条?
套路1:“食物相克论”炮制 *** 式谣言
在众多食品类谣言中,利用“食物相克论”这种 *** 炮制的各种谣言可谓大行其道,独占鳌头。“菠菜和豆腐不能同时吃”“螃蟹和柿子不可同吃”等所谓传统禁忌的说法在民间一度口口相传,流传甚广。但实际上,“食物相克论”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得到实践证实。大家看到“A类食品不能和B类食品同吃”的说法时要小心,不要中了 *** 的圈套。
套路2:鲜艳的水果打了色素
有传言称“红心柚子是 *** 注 *** 色素导致变色”“又甜又红的西瓜是因为打了针”,这些说法纯属谣言。
首先,如果 *** 注射色素,水果表皮会有明显的 *** ,很容易被消费者识别。其次,表皮对水果起保护作用,而 *** 给外界虫子和细菌打开了一个通道,会使针眼附近的果实腐烂变质,大大缩短贮藏时间,可谓得不偿失。最后,色素通过 *** 难以均匀扩散,不能均匀分布,果肉颜色差别肯定很大,消费者很容易识别。所以,水果 *** 染色的可能 *** 几乎为零。
套路3:食品添加剂全是“科技与狠活”
2022年食品安全领域最红的一个词莫过于“科技与狠活”了。这一热点的出现,再次刷新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与其相关的谣言也被大肆传播。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法规 *** 会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为:改善食品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储存 *** 质的非营养物质。我国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对于食品添加剂允许使用的范围和使用量有严格的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不会造成摄入过量,也不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套路4:喝隔夜水、千滚水致癌?
“大家完全不用担心隔夜水、千滚水中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在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隔夜水和千滚水常被扣上“亚硝酸盐超标”的帽子,进而和“致癌”扯上关系。 *** 是,即使反复烧开20次的水,亚硝酸盐的含量都到不了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上限数值的3%。实验同样证明,隔夜(甚至隔好几夜)的水,其亚硝酸盐含量距离超标值还差得很远。
套路5:催熟的果蔬会引起 *** 早熟
还有传言称“无籽葡萄用了 *** *** 会导致儿童 *** 早熟”。关于使用 *** *** 的传言,葡萄、西瓜、黄瓜等常见果蔬悉数中招。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无籽水果的产生和人类使用的 *** *** 没有丝毫关系,无籽水果是通过育种或植物激素处理形成的,并不会给水果的安全 *** 造成影响。此外,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非常大的差别,植物激素大多是小分子,而动物激素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和多肽,两者的化学结构不同,受体和作用机理也完全不一样,植物激素不会对 *** 有影响,就像花粉不会让人 *** 一样。
套路6:喝榨果汁和直接吃水果的营养价值一样?
果汁是由水果经压榨去掉残渣而制成,这些加工过程会使水果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膳食纤维)产生一定量的损失。另外,水果榨汁 *** 了植物细胞壁,会让水果汁中的游离糖大大增加,从而摄入过多的糖分,增加每日热量的摄入,还会增加 *** 的风险。而且压榨果汁器具很难做到及时清洁消毒,尤其是对于街边售卖的果汁,可能会含有一些病原体,存在安全风险。因此,只要有条件吃完整水果的,就没有必要喝果汁。
套路7:喝醋能软化血管?
醋中的醋酸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会一直停留在我们所需要的地方,比如软化鱼刺、软化血管等,更多的是进到我们的消化 *** ,与小肠中碱 *** 的溶液发生反应。从成分和原理来分析,喝醋软化血管的可能 *** 很低。目前,没有可靠的临床试验证实这一点,因此不建议大家靠喝醋软化血管。多喝醋不仅可能达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得不偿失。
星巴克咖啡致癌
吃小龙虾得“哈夫病”
味精加热后有毒
……
过去的2018年
各种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
赶紧来看看,别再被忽悠了↓
谣言一:少年吃15袋辣条中毒 ***
谣言:今年1月,湖南郴州一名15岁少年在食用辣条后 *** 。有网传这名男孩是因吃了15袋辣条导致的中毒 *** 。
*** :经过医院检查,男孩患有糖尿病,确诊其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辣条只是诱因之一。此外,由于当地人口音中“四、十不分”,男孩实际上只吃了四五包辣条,接诊医生听错了在接诊单上记录了下来。
谣言二:食物相克说
谣言:市面上有许多“食物相克”的说法。比如,西红柿和螃蟹一起吃会在体内产生 *** 、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会得肾结石……
***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对螃蟹跟西红柿一起吃会产生无机砷进行了实力辟谣,实验表明,实验产生的有毒的无机砷总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并且跟西红柿无任何关系,纯属谣言。
而关于 *** 上流传的中国营养协会的食物相克图谱,实际上 *** 早已曝光中国营养协会是非法机构,正规的叫做“中国营养学会”。范老师还进一步强调,实际上已经有机构针对各种“食物相克”进行了临床试验,“相克”之说其实并不存在。
谣言三:吃小龙虾得“哈夫病”
谣言:有文章称,小龙虾是“哈夫病’(一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罪魁祸首,威胁生命安全。
*** :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症,世界各国均偶有发生。1 *** 4年欧洲之一次报道了这种疾病,1932年瑞典出现了类似病例,美国、巴西、日本等多个地区也都有过零散报道。在国内,南京曾经出现过一个案例,而自2010年7月至9月,当地共有23位患者被确诊为哈夫病。其共同特点是:之一,患者都食用了水产品,如淡水鲳鱼、三文鱼等;第二,患者都出现了明显的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第三,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的肌酸激酶明显升高。
但哈夫病的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 *** ,但患者一般是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明显的规律。除了吃小龙虾,吃海鱼、淡水鱼都出现过类似案例。
谣言四:味精加热后有毒
谣言:文章《这五样菜千万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谁!》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其中称:温度只要超过100摄氏度,味精就会发生变 *** ,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 *** 健康。
***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在超过120摄氏度时,容易转变成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对 *** 无害,只是没有鲜味而已。味精加热到270摄氏度时才会分解 *** ,在一般食品的烹调温度条件下,味精的 *** 能是稳定的,不用担心变质有毒的问题。
谣言五:水泡馒头发现添加卫生纸
谣言:8月初,有网友在网上发布 *** 称“买到了卫生纸做的馒头”。 *** 显示,馒头经溶解搅拌后出现了疑似卫生纸的残留物。许多 *** 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也会买到“纸质馒头”。
*** :宁夏食品检测研究院对网传的“纸质馒头”开展了实验,结果未发现非食用添加物。同时表示,市售纸浆 *** 及制假成本远远高于馒头 *** ,相关 *** 的真实程度值得怀疑。
谣言六:食盐添加亚铁 *** 有 ***
谣言:一则《盐里面加进了亚铁 *** 》的帖子曾在网上流传。其中称食用这种添加了抗结剂(亚铁 *** )的食盐,会对 *** 的肝脏、 *** 造成危害。与此同时,一篇名为《中国卖盐的是 *** 》的文章也在热传,一位自称“ *** *** 校余教授”的人声称自己食用加了亚铁 *** 的食盐之后, *** 受损。
*** :亚铁 *** 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国产食盐中的亚铁 *** 长期食用并不会给 *** 带来伤害。另据央视调查,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均允许使用亚铁 *** 作为食盐抗结剂。
谣言七:酸碱体质说
谣言:国内有不少保健品打着“酸碱体质理论”的旗号,一些传闻称“酸 *** 体质容易生病”“碱 *** 体质多生男孩”等等。
*** :曾任 *** 粮农组织高级营养官员的葛可佑表示,人的体质没有酸 *** 或碱 *** 之区别,始终保持在PH7.4左右。实际上,不管你喝什么水或吃什么食物,都不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酸 *** 食物和碱 *** 食物都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都是合理营养必不可少的。
谣言八:星巴克咖啡致癌
谣言:3月30日,各大外媒报道称,美国一家 *** 最终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次日,国内一些自媒体以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发布了相关文章,直言“星巴克咖啡致癌”。
*** :“致癌”传闻中的丙烯酰胺是很多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的,烘焙咖啡豆过程中产生的量相对较少。在美国膳食指南中,咖啡也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另外,丙烯酰胺对 *** 健康的“风险-剂量”关系还缺乏科学依据。
谣言九:洋葱 *** 感冒 ***
谣言:3月,“洋葱能 *** 感冒 *** ”的网文广为流传。文章称,一个两头都切掉的洋葱能吸收病菌,预防流感;洋葱之所以会在次日清晨变黑,是因为吸收了病菌。
*** :专家称,切开的洋葱之所以变色并非吸收 *** ,而是发生了“酶促褐变”反应。洋葱可以杀菌,是因为洋葱中含有有机硫化物。每天吃一些洋葱,对呼吸道、肠道里面的细菌的确会有一定抑 *** 用,但对 *** 没有抑 *** 用。
谣言十:香椿致癌
谣言:4月10日左右,一篇题为《香椿大量上市!爱吃香椿的人注意了,快来看看吧!》的文章称,“香椿中的硝酸盐含量高,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后容易致癌”。
*** :专家指出,香椿中所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吃3kg的香椿,才可能“中毒”。且香椿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高,可以抑制硝酸类盐的危害。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吃香椿可能带来的致癌风险。
谣言十一: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
谣言:3月,一篇宣扬“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的网帖再度被热炒。该帖称这是“北京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强调的。帖中不仅介绍了“热柠檬水 *** 癌细胞”的“理论”,同时展示如何 *** 热柠檬水,并诱导转发传播。
*** :陈教授在辟谣声明中指出,网文系有人冒名杜撰,照片非本人,他从未做过有关食物抗癌防癌的专门研究,未在 *** 、微信上发布有关食物抗癌防癌的文章。多家媒体也跟进辟谣:“热柠檬水抗癌”的说法并不可信,在公开报道中也查不到相关案例。
谣言十二:17种 *** 食品名单曝光
谣言:新年伊始,一篇题为《【转】央视及各大卫视曝光17种 *** 食品名单》的文章称,17种常见食品为“ *** 食品”,对健康危害重大,其中包括含有 *** 多菌灵的果粒橙可导致脑部 *** 、使用蓬灰的兰州拉面可致癌、蛋黄派和榴莲酥都是垃圾食品、蛇果表皮打蜡一点就着火等。
*** :篡改编造、旧谣翻新。以果粒橙含多菌灵为例,其谣言起源为2012年巴西橙使用 *** 多菌灵事件,在我国未检出使用巴西橙原料的产品含有多菌灵。在蓬灰谣言中,兰州拉面多使用已通过相关安全认证的 *** 。蛋黄派和榴莲酥确实含有反式脂肪酸,报告显示,我国人均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是0.39克,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水果表皮打蜡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谣言十三:大蒜炝锅致癌
谣言:今年4月底,在某电视节目中,有嘉宾称大蒜炝锅会致癌,还拿着两种经大蒜炝锅后的菜去检验,结果显示内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引发公众担忧,迅速在社交 *** 上一传十、十传百。
*** :大蒜炝锅确实会产生致癌物丙烯酰胺,该物质应尽量少摄入,但“产生致癌物”不能直接等同于“引发癌症”。许多致癌物都需要达到一定浓度,并且机体持续暴露(接触)才有可能引发癌症。且炝锅时大蒜只是配料,一人份的菜中只有几克大蒜,能产生的丙烯酰胺实在有限。
谣言十四:“奇趣蛋”致癌
谣言:今年3月中旬,有文章称,深受儿童欢迎的某品牌巧克力“奇趣蛋”被查出致癌物芳香烃矿物油,轻则引发呕吐,重则导致癌变。该产品已被德国大型超市下架,在美国禁止入境。文章警告家长,不要给孩子买此类产品。
*** :经查证,某品牌巧克力“奇趣蛋致癌”是2016年就流传的假新闻,事实上被查出有致癌物芳香烃矿物油的不是奇趣蛋,而是另外3款巧克力产品。
谣言十五: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谣言:今年上半年,网上时不时有自媒体发文宣称,醋很酸,可以泡软骨头、牙齿等,所以软化血管也不在话下。
*** :食醋是发酵食品,其主要成分是醋酸。而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中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弹 *** 降低。醋在消化过程中根本不会进入血管,过量喝醋反而会灼伤胃黏膜和食道。
谣言十六:瓶装水会致癌
谣言:今年上半年,网上出现一篇题为《喝一口,就会致癌!最新权威确认,BBC紧急曝光,国人尤其要当心……》的文章。其内容称,世界卫生组织通报,9成以上瓶装水有毒,11个品牌中93%的瓶装水含有塑胶残骸,喝瓶装水会致癌。
*** :这是典型的“恐吓型谣言”,其套路就是不讨论物质的实际含量以及该含量对健康影响有多大,只说“含有”,再把“长期大量摄入”时的后果拿出来吓人。其实微塑料在地球上很普遍,饮用水中也确实有可能存在,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可见 *** 危害。
谣言十七:草莓是最脏的水果
谣言:每年美 *** 间环境保护组织都会公布一批果蔬 *** 残留的排行榜,而每年的排行榜都会被我国某些媒体热炒为“最脏蔬果榜”,草莓则以之一名的身份屡屡上榜,被视为“最脏水果”,今年也不例外。
*** :评选不具备权威 *** ,不能客观地反映这些果蔬中的农残与健康关系的真实情况,因此并不需要刻意远离草莓。
谣言十八:葡萄上的白霜是 *** 残留
谣言:很久以来,一直有种说法:葡萄上的白霜是喷洒的 *** 残留,吃了会中毒。
*** :今年“3·15”晚会现场,通过专业检测得出结果:葡萄上的白霜不是 *** 。这种白霜的主要成分其实是无毒无害的天然蜡质,还有少量的糖类等有机质。真正的 *** 残留是微量物质,很少能肉眼看见。除了葡萄之外,冬瓜、李子和蓝莓等很多果蔬的表面的白霜,也是同样的物质。
不传谣、不信谣!
已经知道 *** 的你,
赶快转给身边的人,
提醒大家别再上当。
星巴克咖啡致癌、薯条治脱发?去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谣言发布【星巴克咖啡致癌、薯条治脱发?去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谣言发布】“2019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论坛发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根据谣言传播热度2018年十大典型谣言出炉。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炝锅致癌、海绵做八宝粥位居典型谣言前三位。不要再被这些谣言骗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辟谣】这些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你信过几个?食用含碘盐可防核辐射?
早晨空腹喝杯蜂蜜水能通便排毒?
芒果有止血作用,经期不能吃?
......
这些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你信了几个?
戳图了解 ***
↓↓
编辑:李冰倩、陈 莎(见习)
责编:李晶莹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盘点一下2018年坑过大家的谣言!
看看有没有一条你真信了
2018年度十大食品安全类谣言
谣言一吃荔枝会得 *** ?
谣言:一则“吃泡 *** 水的荔枝得 *** ”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称有小朋友吃了荔枝后高烧,并引发 *** ,原因是荔枝的“浸泡液”有弱腐蚀 *** 。
*** :吃荔枝不可能引发或传播 *** 。由于荔枝呼吸强度非常高,果肉被外壳封闭的状态下,糖分会很快分解,因此不耐储藏。为保持其香味和颜色,通常采用柠檬酸、食盐混合冰水浸泡保鲜。 *** 传染是肠道 *** 引起的,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目前暂无证据表明跟食用荔枝有直接关系。
谣言二八宝粥是海绵做的?
谣言:一男子将几罐桂圆莲子粥倒出,其粘稠度和一般的粥有所不同:先倒出的是近乎清澈的液体,后倒出的已呈果冻状凝固,稍加 *** ,凝固物像海绵般松散开,所以八宝粥可能是海绵做的。
*** :经核实,八宝粥经过冷冻后产生了水米分离现象,原因是八宝粥中含有大米、糯米、豆类等原料,经蒸煮后,淀粉受热糊化成粘稠状。而八宝粥冷冻后,淀粉回生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二次变 *** ,导致水分析出,化冻后原来紧密的结构变得松软,与海绵无关。
谣言三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谣言:醋很酸,可以泡软骨头、牙齿等,所以软化血管也不在话下。
*** :食醋是发酵食品,其主要成分是醋酸。而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中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弹 *** 降低。醋在消化过程中根本不会进入血管,过量喝醋反而会灼伤胃黏膜和食道。
谣言四喝的不是茶,是 *** ?
谣言:一篇打着央视旗号的文章在微信平台广泛传播,称中国98%茶树都喷 *** ,茶农都不敢喝自己种的茶。另外,文章还列举了9家知名的茶叶均含有至少3种 *** 残留。此外,某品牌绿茶、 *** 茶和铁观音样本均含国家明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的高毒 *** *** 。
*** :谣言引用了央视的 *** 截图和东方卫视的 *** ,但对 *** 时间未做任何交待,为拼凑的不实消息,夸大了茶叶 *** 残留的危害 *** ,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实际上,国家标准对茶叶中的19个禁用 *** 提出了 *** 要求,同时会对重点春茶和夏秋茶进行 *** 残留 *** ,近3年茶叶中 *** 残留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6%、99.4%和98.9%,表明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
谣言五小龙虾打激素提早上市?
谣言:去年3月初,武汉市场上开始 *** 小龙虾, *** 上就传出了“小龙虾提早上市是打了激素”的谣言,称离龙虾成熟还有几个月,现在吃到的都是打激素催熟的。
*** :每年的5-9月,是小龙虾长得个头更大、肉质最鲜嫩最饱满的时候,也是人们吃虾的高峰期。虽然3月上市的小龙虾离成熟的时间还有近2个月时间,但这些上市的虾都是去年的老虾。每年冬天,当年没有打捞完的小龙虾就会在湖中打洞冬眠,春暖花开时苏醒过来,慢慢爬出洞口。如果市场有需要,养殖户们会划着小船、搅动湖水,让醒来的小龙虾钻进虾笼并打捞起来,挑拣饱满的送去市场。
谣言六味精加热有毒?
谣言:味精在温度高于120℃时,食后对 *** 有害且难以排出体外,会导致癌症。
***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加热到120摄氏度,可以产生焦谷氨酸钠,但它没有毒 *** ,更不会致癌,最多只是没有鲜味,这也是味精不要过早入锅的原因,跟致癌或者对身体有害没关系。虽然“无毒无害”,但是味精和鸡精含有大量钠盐,过多食用对身体没好处。
谣言七水泡馒头发现添加卫生纸?
谣言:2018年8月,有网友发布 *** 称“买到了卫生纸做的馒头”。 *** 显示,馒头经溶解搅拌后出现了疑似卫生纸的残留物。
*** :宁夏食品 *** 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现场实验,从农贸市场、超市等处共采购19个馒头样品,同时以雪花粉2个、高筋小麦粉(1级)、小麦粉(特制一等)、小麦粉(家庭粉)5种小麦粉,分别制成馒头。实验人员按照 *** 中的 *** 对馒头进行同样的洗涤 *** 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种类小麦粉 *** 的馒头因其面筋质含量不同,洗出的面筋 *** 状有所区别,但是全部实验样品经洗涤后,未发现非食用添加物。同时,市售纸浆 *** 及制假成本远高于馒头 *** , *** 真实程度值得怀疑。
谣言八食盐添加亚铁 *** 有 *** ?
谣言:食用添加了拮抗剂(亚铁 *** )的食盐,会对 *** 的肝、肾造成危害。
*** :亚铁 *** 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国产食盐中的亚铁 *** 长期食用不会给 *** 带来伤害。另据央视调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均允许使用亚铁 *** 作为食盐拮抗剂。
谣言九洋葱可以 *** 感冒 *** ?
谣言:一个两头都切掉的洋葱能吸收病菌,预防流感;洋葱次日清晨变黑,正是吸收了病菌。
*** :切开的洋葱变色是发生了“酶促褐变”反应。因为洋葱中含有有机硫化物,所以可以杀菌,虽对呼吸道、肠道细菌有一定抑 *** 用,但对 *** 没有抑 *** 用。
谣言十酸碱体质说?
谣言:国内不少保健品打着“酸碱体质”的旗号,称“酸 *** 体质容易生病”、“碱 *** 体质多生男孩”等。
*** :人的体质没有酸 *** 或碱 *** 之区别,北京中关 *** 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苏明山和清华大学之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董行运介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地产生含酸的代谢产物(碳酸、乳酸等)和碱 *** 产物。但 *** 有三个调节 *** 可以进行酸碱平衡,体液(缓冲液)能平衡酸碱, *** 可以通过尿液排掉多余的有机酸,呼吸会快速排掉很多酸 *** 成分,因此正常生物体的体液酸碱度(pH值)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在身体健康的状态下,不管喝什么水或吃什么食物,都不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
素材来源: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
END
食用含碘盐可防核辐射?
早晨空腹喝杯蜂蜜水能通便排毒?
芒果有止血作用,经期不能吃?
......
这些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你信了几个?
戳图了解 ***
↓↓
来源:人民网科普微信公众号(ID:peoplekpzg)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文章内容不 *** 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