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过年,许多北方人想到的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是北方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 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开始忙活,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的时候,就开始进入过年的倒计时,张灯结彩,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
但是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包饺子吗?饺子又有什么来历呢?相传,在女娲造人的时候,正赶上天寒地冻之时,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娲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并用细线将耳朵拴住,而线的另一端就放在黄土人的嘴里让其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用面捏成耳朵的形状,里面包着各种各样的陷,而这里的陷,也正好取了“线 ”的谐音。
过年时,吃饺子其实是人们表达辞旧迎新,祈求幸福安康的一种方式。人们吃饺子取了“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之意。另外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
饺子传承1400年,饺子的源流与发展,你了解的有多少?饺子,是我国城乡常见的传统食品,神州大地上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饺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 *** 辅的《饺子小考》一文中说:“我国吃饺子的历史至少有1400年的历史”。
“送客饺子迎客面”、“上马饺子下马面”,我国是饺子的故乡,被3000多万海外华侨带到异国他乡,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不但传去了饺子的 *** 技艺,弘扬了古老的中国烹饪文化。并且食用饺子的风俗习惯不曾改变,逢年过节亲友们 *** 一起,仍然都会以包饺子、吃饺子作为一种乐事,以这种特有的形式,增进感情和友谊。
那么作为饺子的传承者的我们,对于饺子的了解有多深呢?
一、历史上的饺子——饺子的名称由来以及古代饺子的制法
1、饺子的起源
我们常说吃饺子,可是饺子一出生的时候的名字并不是叫“饺子”而是叫“角”,这种叫法和现在广东的“油角”的叫法很类似,这么看来广东的“油角”和“饺子”长得类似的说法也就说的过去了。
吃饺子的风俗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风靡了,并且随之传入了边疆,197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挖掘一个唐墓的时候,就在墓中发现了一些完整的饺子,形状为半月形,与今天的饺子的形状相似。
油角
2、饺子的名称
古代的饺子的名称多种多样,有:扁食、角儿、粉角、煮角、水点心和水包子等称谓。把饺子称为“扁食”这种说法,至今在北方依旧存在。
蒲松龄的诗句写道:“扁食捏似月牙弯”,以“角”命名,和古人常以形象命名有关,因为饺子与弯弯的牛角、羊角有着相似的地方,所以称之为“角”。
在宋、元、明代时期称饺子为“角儿”的品种也有记载,例如: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有布罗角儿”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中的莳萝角儿、撇列角儿”
“明·刘基《多能鄙事》有“烙面角儿、踶锣角儿”。
可能这时候就会有同学会问:既然从宋、元、明一直流传下来都是称“饺子”为“角儿”的,那理所应当也一直这样叫下来的,为什么传下来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了“饺子”呢?
现代版饺子
其实在《辞书》中就有了明确的记载:“饵后人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遂作饺饵。”
由此可见,“饺”是由角的音转变而来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拼音这个说法,所以读错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仅如此,饺子还有很多其他异名,清代的袁枚称饺子为“颠不棱”,意思是说:“颠不棱”是包有肉馅的饺子,不仅名字记载精确,就连做法也是正宗;
《随园食单》中记载“糊面摊开裹肉为馅蒸之。”这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饺子是面裹肉而做的;二是蒸着吃,和我们今天的蒸饺子类似。
“水点心”:这种叫法则是出自《明宫史·火集》“正月初一正旦日。......各家皆蒸点心,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书中还说“十一月吃羊肉煲扁食”。
饺子的名称多种多样,就现在而言全国各地对饺子的叫法都多种多样,不过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寓意也是美好的。
迷彩饺
3、古代饺子的制法
对于古代饺子的制法,文史典籍的记载不多,元代的韩奕所著的《易牙遗意》记载水明角儿的做法:
白面一斤,滚烫中逐渐散开,不往手搅做稠糊。分一二十分(份),冷水浸之雪白,放按(案)上拥出水,入豆粉对半捏作剂。“作薄皮,包馅,笼蒸甚妙。”
元代的时候就有用水煮饺子的做法,并且还蒸饺子,这种做法和我们今天的做法一样。古人的智慧一点都不比现如今的人差,饺子能传承下来并让我们能品尝到。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说完汤饺和蒸饺,可能你还想不到的是,古代就已经有了油炸饺子的做法了,这种饺子被称为“踶锣角儿”,做法是:
“面一斤,香油一两,倾入面内拌,以滚汤斟酌逐旋(渐)倾下,用仗搅匀,烫作熟面。挑出锅摊冷,擀作皮,人生馅包,以盏脱之,作蛾蝞样,油炼熟。”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个就是和我们今天做炸饺子的做法很像,是不是感叹古人对吃的研究之深呢?
现代煎饺
饺子经过 *** 的发展,在清代也发展至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清代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饺子。据《成都通览》记载就有:“烫面饺、小粉饺、南瓜饺、鹅掌饺、芙蓉饺、藕粉饺、荷叶饺、火腿饺、牛肉饺等等”。
著名的“满汉全席”的菜单中就有饺子的存在,并且还不止一种呢,有三鲜蒸饺、鸡馅饺、满洲蒸饺等。此时的饺子已经由民间美食进入到宫廷宴席中,可谓是“登上大雅之堂。”
二、饺子进入新时代——速冻饺子进入人们的视野
饺子的发展来到了80年代,古城西安的饺子宴被誉为神州一绝,品种多达200余种,饺子宴的问世也突破了民间小吃的格局,饺子从小吃走向了大宴,饺子宴的成功创新,不仅发展了我国面点 *** 技术,丰富了中国烹饪文化,更重要的是开拓了烹饪界的思想,小小的一个饺子也能创造出无穷的魅力。
饺子的发展流传甚广,需求也不断的增加,此时速冻饺子也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由于饺子在-25℃ ~ -30℃的低温下快速凝冻,饺子的原有风味也得到了保持,营养成分也不至于被 *** ,长期保鲜也让饺子解决了不能长距离运输的难题。对于饺子的的传播也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回顾我国饺子发展的悠久历史,了解饺子发展的现状,饺子这一古老的面食品种,由于自身种种优势的存在,今后也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的。
速冻饺子
三、悠悠饺子情,文化传承至万家
无论历史如何的变迁,朝代如何的变化,我们喜欢吃饺子这一习惯永远也不会改变,饺子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饺子口味鲜美,雅俗共赏,既能饱腹,又能品味,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历史意义,具有就久吃不厌的特点。
饺子除了能四季常吃之外,北方地区还会作为喜庆节日的食品之一,每逢新春佳节都会包饺子,并且会在饺子中放入一些东西来作为新一年的寓意。
包饺子就要包三样:一是麸子,寓意幸福;二是 *** ,寓意发财;三是糖,寓意甜蜜。所以吃饺子的时候吃到 *** ,表示在新的一年一定会发大财。
大年初一,一家人欢聚一堂,大家动手包着、煮着,吃着热腾腾的饺子,过上一个美美的新春佳节。
有些家庭还会将花生仁、核桃仁、糖果等作为馅料的一种包进饺子里,家里要是谁能吃到某一个特定馅料的饺子,就是最幸运、最有福的人,这种妙趣横生的寓意,体现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智慧和想象力,饺子也就成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融洽骨肉之情的食物了。
“送客饺子迎客面”、“上马饺子下马面”,饺子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美好的寓意,还有的就是作为欢送亲人的十五,当亲朋好友需要出门远行之时,包上一顿饺子,大家热热闹闹的聚一聚,作为送行的礼仪,希望远行的秦人,牢记家乡的美味的饺子,不忘记故乡的深厚情谊。
初一吃饺子年画
总结
总而言之,饺子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发展,从小吃逐渐走向了大雅之堂,从最初的单一化馅料到后来发展到20多种馅料的饺子宴,再到速冻饺子的发展,让长途运输不再是问题。
饺子也经过众多华侨华人的传播走向了全球,此时,饺子已经不再是饺子本身了,更多的已经富含了人们寄予的美好寓意,这种寓意永远的留在人们的心中,并且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成为当之无愧的“ *** 小吃”。
关注文化历史,关注@孤篇
铭记过去,共同成长!!
我是孤篇,一个专注于文化历史的95后青年!!
提起过年,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除了热闹的场景,就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对于北方人来说,是有很深的执念的。每当过年的时候,无论是出去打工的,还是大城市的高管白领,亦或是上班族,在这一时刻,身心都感觉无限轻松,而每年过年,餐装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就是饺子。是因为饺子味道鲜美吗?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在大多数人眼里,吃饺子象征着一家团圆,是一种美好的期望。
东北有句老话,叫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在东北人眼里,吃上一口饺子,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在我的老家也讲究“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人们喜爱吃饺子,对饺子的做法也推陈出新,无论是大馅蒸饺,还是水饺、煎饺,不仅各有各的风味,更是体现了各地的饺子文化传扬。
其实饺子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 *** 就已经发明了类似饺子的食物,是当 *** 古学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迹中发现的,在一件随葬的铜器里见到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形状和如今的饺子很像。这应该是“饺子”最早的出现年代。饺子在古代也被称为“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它在每个朝代都有它特有的名字和文化,跟我一起看看饺子发展的前世今生吧。
汉朝,饺子的雏形被发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其实,饺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饺子是被张仲景偶然发明出来的,而且初衷并非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 *** 用。
传说在东汉末期,全国闹瘟疫,天气寒冷,很多百姓被疾病侵染,天寒地冻,耳朵都冻伤了。张仲景为了缓解这一病状,便用面团揉成褶子的模样下锅,在锅中加入很多驱寒的中 *** ,这个 *** 的名字,就叫“祛寒娇耳汤”。而里面的面团,就被称为“娇耳”,也是希望能够让冻伤的耳朵恢复原来的状态。
张仲景施 *** 一直到了过年,人们为了感念恩情,也模仿里面的娇耳下锅煮,而里面的“娇耳”,其实就是饺子的雏形,只是没有陷罢了。虽然这时的饺子味道并不可口,只是作为医用,却为后来的饺子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饺子的名字变成了“馄饨”
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有了雏形。魏国张揖在《广雅》书中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在三国——南北朝时期,饺子并非是煮出来放在碗里单个吃,而是和汤放在一起吃,那时的饺子,其实就是馄饨,是形状如同月牙一般,百无禁忌,老少咸宜的食物,这种饺子和汤一起的吃法,至今还在四川一代广为流传,到了现代,人们更喜欢在汤里加上一些葱花香菜作为佐料。
人们在这个时期,其实就已经十分喜欢吃这种“饺子”。根据考古学家勘测,在重庆发现了一座三国时期的墓,里面有两个陶塑很有意思,雕刻着厨师在烹饪美食的场景,有鸡鸭鱼肉,而在正 *** ,就有类似花边的饺子。可见,这种饺子在三国时期,已经很受人们的喜爱。
唐朝时期的饺子,叫做牢丸
饺子发展到了唐朝时期,深受唐朝人民的喜爱。在唐朝,饺子的名字叫做“牢丸”,提起牢丸,就要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段文昌的儿子。段文昌本身就是一名吃货,对各种美食不仅爱吃,而且会吃,更是写下了50卷的《邹平公食经》。而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 *** 爱吃的 *** 格,尤其是对饺子情有独钟。
饺子在唐朝时期,由于段成式的吃法得到了普及。段成式《食品》中说过:
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
旧时称牢丸,我们这位段公子将牢丸的吃法别出心裁,发明了“笼上牢丸”,也就是蒸饺,还有“汤中牢丸”,也就是现在的水饺。
宋朝——元朝的饺子,被称为煎角子,传入了世界各地
在宋朝的《东京梦华录》曾有记载:
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也有记载:
“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
这里面的煎角子和角儿,就是宋朝的饺子。在宋朝,饮食文化异常盛行,不止饺子,光是糕点就有成千上万的种类。饺子在宋朝作为美食,得到了大力扶持,也传向了蒙古。
因为蒙古语中的饺子,发音和“扁食”一样,因此在蒙古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扁食的叫法,在宋朝时期,饺子传入了世界各地,在哈萨克斯坦、 *** 等地都有饺子文化。而在元朝,饺子大多叫做扁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形状的饺子,按照形状也叫做撇列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等等。
明朝——清朝的饺子,不论是外形还是吃法,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饺子
“饺”字的出现,其实是在明朝。在《正字通》中有记载,明朝对饺子的叫法,有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等名称。
在明朝,饺子已经喜闻乐见,甚至有沿街叫卖的小贩专门卖饺子为生的。到了过年的时候,饺子也成了必备的食物,在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记载:
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 贺新年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也有记载:
“元旦拜年,作匾食”。
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
“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在明代的宫廷之中,饺子已经是过年必备的美味佳肴,里面藏有钱币用来贺岁之用。
后来到了清朝,饺子的吃法同现在已经大同小异,无论是蒜汁、醋等佐料一应俱全,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
“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就连讲究也和现在一样,都是半夜子时吃饺子,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
“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有记载:
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清朝人民吃饺子,讲究“更岁交子”,有辞旧迎新之意。饺子在几 *** 的文化传承下,才有了如今吃法多端的饺子和丰满的外形,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懈努力和共同研究,饺子才呈现了如今的模样,这就是饺子的前世今生。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 *** 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 *** 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 *** 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 *** 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 *** 舍 *** 治伤。
张仲景的 *** 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 *** 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 *** 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 *** 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 *** 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更爱吃的食品。
我泱泱五 *** 华夏孕育出过数目繁多的菜肴,光是菜系就可以分为“八大菜系”。但是唯独这个“饺子”让无数国人为之动容!
农历除夕夜,一家人团坐在电视周围等待着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之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包着饺子。很大程度上“饺子”这个中国最基本的美食已经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的意义,融入中国人骨血里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但是在说到饺子起源的时候,恐怕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饺子的来源如何。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食物。
饺子主要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是很著名的食物,这一开始就和它起源于北方地区有很大的关系!在东汉时期,河南南阳天降大雪寒气冻骨,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很多人都被冻伤,身上出现了大面积的冻疮。在这样的冰冻情况下,耳朵的保温能力是最弱的,所以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掉了!张仲景见到此种情景,便用草 *** 和着肉馅,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扔入开水中煮熟供给老百姓食用。正是在这样的不断治疗下,南阳人挨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后人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便把饺子传承了下来。
直到今天农村依然流传着“冬至不吃饺子,冬天冻掉耳朵”的佳话,足以看出来当年饺子被发明的缘由了!
文|孙晓明
面粉 *** 的食品中,饺子是最令人动容的。类似饺子的食物几乎遍布全球,最有名的是 *** 的“佩利梅尼”,其他还有波兰的“皮埃丸”。青木正儿(日本著名汉学家)基于《饼赋》叙述的内容:“肉则羊膀豕胁,脂肤相半。脔若绳首,珠连砾散……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据此推定“笼上牢丸”很可能是现在的烧卖。而“汤中牢丸”则引用了明代《正字通》中的“水饺饵”的说明,推测是水饺。
唐代已经有饺子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1986年9月,阿斯塔那乡(今吐鲁番市三堡乡)的工地现场发掘出8个古墓穴,其中发现了8个饺子盛在碗里的状态。墓中发现的高昌延和十二年的文书,可知该古墓是唐初的墓穴。古墓中没有描写食品名的文字,这些饺子被通称为现存最古老的饺子。
虽然唐代已有饺子,但是据调查,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白居易等很多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均未出现“饺子”一词。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饺子的名称是俗称,与诗歌的韵律不吻合,很难在诗歌语境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食物的地域 *** ,即吐鲁番等地区已经有饺子了,但还没有流传到文化经济中心长安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实,唐代的文人段公路在《北户录》“食目”的注中,引用了北齐颜之推的话:“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是半月形的意思,此处请注意“馄饨”是半月形的记述。仅从形状上来考虑,颜之推所说的“馄饨”不是今天的“云吞”,而是饺子或是饺子形状的点心。
《清异录》中记载,唐代韦巨源“烧尾食单”所列的食品表单,记述了“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且不说料的不同,它们不仅形状各异,还有所谓的“花形”。这表示“馄饨”一词在各个时代中,也许有更为广义的用法。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的“椿根馄饨”介绍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樗根馄饨皮法”。其中,在 *** 馄饨皮的时候,将香椿根捣碎、过滤后,加入小麦粉里,对腹泻、腰痛有治疗效果。刘禹锡的“樗根馄饨皮法”很有意思,林洪没有明确其出处。而按林洪的记述,刘禹锡所在的时代就已经有馄饨了。但如前所述,包括现存的刘禹锡的诗在内,唐诗中找不到“馄饨”这个词。
那么,《山家清供》中所引用的“椿根馄饨”中的“馄饨”,有可能是今天的“云吞”吗?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馄饨皮”一项,详细介绍了馄饨的 *** *** ,该段记述大致可证明过去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就是今日的饺子。
煎饺,一部分地区也称为“锅贴”。与蒸饺相比,煎饺的起源可能要晚一些。《山家清供》中的“胜肉夹”条目是这样说的:焯笋、蕈,同截,入松子、胡桃,和以酒、酱、香料。从 *** *** 来看,分不清这是蒸饺、水饺还是煎饺,也不能排除馄饨(云吞)的可能 *** 。然而读了《中馈录》后就可知道“夹子”就是煎饺。
南宋《中馈录》有“油夹儿方”一项。“包馅,做夹儿,油煎熟。馅同肉饼法。”《中馈录》中只是简略地记录了一下,但用油煎制这一点是与后来的煎饺相通的。另外皮不发酵、以肉作为馅料这一点也是同样的。
考察煎饺的起源,须涉及“角儿”这种食品,就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提到过的“(食是)饠角儿”。《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列出了“鹅眉夹儿”“细馅夹儿”“笋肉夹儿”“油炸夹儿”“金铤夹儿”“江鱼夹儿”等食品名。梅原郁的注释这样解释:“叫作夹儿、夹食或是铗儿的食物,都是薄薄的两枚饼之间,像三明治那样的夹着馅料的食物。”不过从《中馈录》的“油夹儿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夹儿”与“铗”“铗子”“角儿”相同,都是半月形的食品。馅料不是夹在皮当中,而是封闭在皮里面的。
考察饺子的历史时,不要被各时代的名称所迷惑。如前所述蒸饺和水饺的原型分别可以追溯到“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而这些食物在唐代的名称还不很清楚。很可能变成了“馄饨”或其他什么名称。宋 *** 始出现煎饺,蒸饺被称为“角儿”“夹儿”,煎饺被称为“夹”“夹子”。到了明代,又出现了“饺饵”“粉角”等新的名称。而到了清代,才有“水饺”“饺子”等与现代相同的食品名称出现。
历史中,饺子的名称并不总是很清晰的。如前面提到的,有“馄饨”“餫饨”等称呼,方言中也许有更多不同的名称。清代薛宝辰的《素食说略》中有“饼”一项,其中写到煎饺,有以下说法:“置有馅生饼于锅,灌以水烙之,京师曰锅贴,陕西名曰水津包子。”清代以后,饺子也被称为“包子”,这让 *** 为吃惊。顺便说一下水饺,南方叫作“水角子”的就是北方的“水饺子”,这也是在《素食说略》中记载的。
袁枚《随园食单》“水饺”一项记录了以下的说法:“包肉为饺,以水煮之,京师谓之扁食,元旦则曰子孙饽饽。”“扁食”还好说,“饽饽”也是饺子的别称,这几乎从未听说过。
还有更有趣的。同样是饺子,在《随园食单》中另外有“颠不棱即肉饺也”一项。袁枚去广东时,写下了“吃官镇台颠不棱,甚佳”。当时广东的饺子是用英语的读法dumpling来称呼的,这让 *** 跌 *** 。顺便说一下,《随园食单补证》中关于“文饺”的记述:“苏州式也,以油酥和面,包肉为饺,烧熟之。杭俗则日蛾眉饺。”而前面提到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的“鹅眉夹儿”,也许就是“蛾眉饺”的前身。
饺子究竟是起源于中国,还是外来的,没有定论。吐鲁番盆地的古墓里奇迹般发现了唐代的饺子,但并不能证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饺子。小麦、大麦、燕麦等均原产于中东、近东地区。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公元前5000年就开始种植小麦,与之相比,中国的小麦种植要晚得多。而且在中国,小麦大多是套种作物,产量也就没有西亚或中亚高。一般来说,粮食的种植历史越久,以该谷物为原料而制成的食品种类也就越多。据此推测,饺子发明于西亚或中亚的可能 *** 比较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春节餐桌主角——饺子的前世今生:“娇耳”的 *** 流传没有哪一种食物像饺子一样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春运大潮汹涌澎湃,人们扶老携幼地奔波在旅途中,盼着在除夕全家吃一顿团圆饺子。
饺子的历史可溯 ***
这种有馅的半月形面食历史相当悠久,1978年在山东省滕州的薛国故城遗址,考古工作者从一座可能是春秋中晚期的薛国贵族墓葬中发现了一套青铜礼器,其中一件铜簠里摆放着一些食品,它们呈白色,个体为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研究人员经考察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今天饺子和馄饨的祖形。1981年5月,在重庆市忠县一座东汉(或说三国时期)古墓 *** 土了所谓的“庖厨俑”,据说在其厨案上发现了花边形饺子的模型。
“庖厨俑”手边有“花边饺子”
说起饺子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传说女娲抟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小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 *** 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食。
不过关于饺子的发明人,公众更愿意接受的是“医圣”张仲景。如同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吃饺子正是为了纪念张仲景。东汉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这时正值数九隆冬,他在回乡路上,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张仲景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医棚,架上大锅,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 *** 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 *** 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 *** 。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 *** 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 *** ,一直施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古籍《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书影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为了区别“娇耳汤”的 *** 方,就改称为“饺耳”。因叫着别嘴,后来人们就叫它“饺子”了。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饺子名称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匾食”“饺饵”“粉角”等。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等。
唐墓出土的饺子
明朝末年学者张自烈为饺子做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
现存确定无疑的最早的饺子实物,当是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的。随葬的一只木碗中摆放了若干饺子,其外形完整,形如半月,与现代饺子几乎完全一样。经专家鉴定,这些饺子的皮为小麦粉,馅则难以辨认,吃法似乎也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和现在一样。唐代饺子实物在“西域”被发现,说明当年丝绸之路沿线的面食文化曾非常发达,饺子这种食物通过交流也已扩散到了很边远的地区。
磨粒成粉创造饺子问世条件
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食品榜的位置远远高于南方地区,这与北方地区的“面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北方大约是在秦汉时期,逐渐从“粒食”发展为“粉食”“面食”,就是从直接吃谷粒、麦粒发展成将其磨成粉末食品,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口感更好而且食物的品种大大增加。大量出土的秦汉时代的石磨可以佐证这一推测。而正是粉食、面食的发明,给饺子和馄饨的问世创造了必备条件。
饺子最初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蘸料吃的,而是像馄饨一样连汤吃的。饺子和馄饨都是北方面食文化谱系中的 *** 食品,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在饺子面世之前,类似的食品就是馄饨。北齐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里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说明这种偃月形馄饨在当时已颇为流行与普及。颜之推说的这种食物虽仍有“馄饨”之名,却已具备“饺子”之形。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得以保留,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蘸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今天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饺子和馄饨在称呼上“分家”,也是从唐宋才正式开始的,唐代多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宋元时多称之为“角儿”“扁食”等。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代号“四水潜夫”的周密所辑《武林旧事》卷六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也记录有“水晶角儿”“撇列角儿”“时萝角儿”等。
据说当时 *** 的汉语教科书中也留下了有关“扁食”和“水精角儿”的记录,所谓“水精角儿”应该就是“水晶角儿”。元代无名氏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提到“水晶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食是食罗角儿”,此外还有一种“素食角儿”。其中“烙面角儿”是一种用烘烤 *** *** 的烫面饺子。
古籍《饮膳正要》书影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 *** 间仍可见到。大约到明清时,饺子在整个中国北方便已成为定俗,饺子的称谓也更加多样化,除“角子”“扁食”“饺儿”等前代既有称谓外,还有“水角儿”“水点心”“水点儿”“汤角”等。
过年吃饺子缘于“更岁交子”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到了清代,过年吃饺子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并把它固定下来。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正月初一已是“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清朝宫廷过年时,正月初一吃“煮饽饽”,如乾隆就曾在弘德殿举行过“进煮饽饽仪式”,他在早膳前进煮饽饽一品四个,内有“通宝”,盛进时要特意让皇帝食得,以示终岁大吉。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屏对。……阖家吃荤素细馅水饺儿。”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无论贫富,家家都要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作水饺。”“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尽管到唐宋时饺子有了 *** 的称谓,不过在实际应用中,饺子、馄饨这两种经典面食称呼还是经常你我不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刻本《沙河县志》:“举家食馄饨(俗名扁食),饮屠苏酒”;清同治七年(1868年)京都文采斋刻本《盐山县志》:“食馄饨,名饺子,取交子更新之义”;1916年刻本《交河县志》引《岁谱》注:“馄饨,一名‘不托’,即今扁食也”;1916年铅印本《丰镇厅志》:“祭天地诸神及 *** 毕,……食‘太平饽饽’,俗名‘扁食’”;1933年铅印本《广宗县志》:“是日,……举家食饺子(一名扁食,即馄饨之类,盖取 *** 初开义)”。
走街串巷的馄饨挑子
说到饺子,就不得不介绍一下饺子的前身——馄饨。馄饨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源于我国北方。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意思是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馄饨,形如弯月,起初也是用于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时节,市镇店肆停业,各家包馄饨祭祖,祭毕全家长幼分食祭品馄饨。
馄饨名字的由来也有一些传说。其中一种说法说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 *** ”,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称为“馄饨”。还有一种传说:某个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 *** 会,道士诵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 *** 未分、道气未显的之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 *** 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馄饨”与“ *** ”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 *** ,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作节令饮食而已。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 *** 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百姓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千百年来,水饺的样子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成为名号繁多、 *** 各异、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说到馄饨的名号,最有趣的要算四川,四川人称呼馄饨为“抄手”,有“牵起你的手”之意。重庆除了会称馄饨为“抄手”外,重庆东北部的开县、万州、云阳等地还会称其为“包面”;安徽皖南地区称为“包袱”;江西称“清汤”;广东称“云吞”;新疆称“曲曲”;福建称“扁食”“扁肉”;等等。
最初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二者渐渐有了区别。饺子重在吃馅,馄饨重在喝汤,这或许正是它们谁也不能替代谁的缘由吧。
皇家怎么吃饺子
饺子不仅是寻常百姓家的年夜饭大戏,也是皇家正餐的重要角色呢。清宫正月初一也需吃“煮饽饽”,乾隆皇帝就曾在弘德殿举办过“进煮饽饽仪式”。根据仪式,皇帝吃饺子需四盘调料,分别装酱小菜、南小菜、姜汁和醋,饺子分两碗,一碗中放素饺子六个,另一个放带铜钱饺子两个,确保皇帝来年行好运。清宫素饺子主料是干菜,有马齿苋(知寿菜)、金针菜、木耳,辅以蘑菇、笋丝、面筋及豆腐干、鸡蛋等。
据研究,清帝吃素馅饺子是为了恪守努尔哈赤祖训,但到了中后期,逐渐有了变化,比如光绪十一年(1885年)时,《清宫膳食档》记载:“ *** 爷在养心殿进煮饺子。之一次进猪肉长寿馅十二只。第二次进猪肉菠菜馅十二只。”
乾隆除夕宴上还要一品“鸭子馅临清饺子”,临清在山东,依傍大运河,是南漕北运的北方门户,自明代起商业发达、人文荟萃,美食兼南北之长,可惜清末因以海运替代漕运,大运河渐渐湮废,临清亦随之衰落,“临清饺子”亦不复闻名。
手工包饺子劳动量大,有一定技术要求,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包饺子了。不过,清末慈禧年间,每到春节慈禧常会召集各王府福晋、格格入宫,一起包饺子、守岁,以联络感情,如果哪位福晋、格格不会包饺子,估计是讨不了老佛爷欢心了。
中国传统食物“饺子”是怎么诞生的?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 *** 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 *** 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 *** 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 *** 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 *** 舍 *** 治伤。
张仲景的 *** 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 *** 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 *** 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 *** 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 *** 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更爱吃的食品。(来源:看史海)
【相关文章导读】
《非常历史》
verydaily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敬畏 · 求真 · 鉴今
饺子有什么寓意?饺子的来历和寓意 蚂蚁庄园小鸡答题2月8日 ***吃饺子居然是大吉大利的意思!所以大家别只吃鸡了,要记得吃饺子哦。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是取饺子的什么寓意?这是支付宝中蚂蚁庄园玩法2月8日小课堂的问题,答对即可获得一份180g小鸡宝宝饲料作为奖励。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今日的正确 *** 吧!
小鸡庄园今天 *** 2.8
二、2021年2月8日正确 ***
更岁交子
三、 *** 解析
更岁饺子,是每逢新春佳节,吃饺子的一种习俗。流行于华北地区,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
蚂蚁
来源:游侠网
饺子的来历与发明者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
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 *** 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 *** 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
来历:
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
这时正值数九隆冬,他在回乡路上,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更加难受。
他一到家,登门求医者便蜂拥而至。可是张仲景心里老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们。冬至到了,他让 *** 替他看病,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舍 *** 为 *** 治冻伤。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 *** 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 *** 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 *** ,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 *** 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 *** ,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为了区别“娇耳汤”的 *** 方,就改称为“饺耳”。因叫着别嘴,后来人们就叫它“饺子”了。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饺子虽然到了明清才成为定俗,但它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据考证早在春秋中晚期时就有饺子这种食品,这可以从1978年在山东省滕州出土的薛国故城里找到证据,在这里出土的薛国故城里,共挖掘了9个墓葬,其中有一座是春秋时代的薛国君主墓。在该墓出土的一套青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的铜器,里面整整齐齐排放着一些白色食品。它们为个体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后经考察,此为今天的饺子和馄饨。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饺子。
春秋时期的墓葬 *** 土的饺子告诉我们饺子在我国的食用历史至少有 *** 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