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胜一生之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 *** 头发的气味。他哭了。——《黄油烙饼》
《黄油烙饼》是汪曾祺的一篇经典小说,描写了萧胜一家在饥饿年代里的故事。奶奶因为饥饿离世,萧胜跟随爸爸妈妈前往马铃薯研究站生活,以吃到黄油烙饼为终结。以孩童的视角,描述了这一家人在饥饿年代的所见、所闻、所感,借助吃食的变化表现整个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环境。
汪曾祺先生
这句话是文章《黄油烙饼》中萧胜奶奶离世以后,萧胜的感知,他明白了什么是死亡,也是文章承上启下的一个转折点,也和文章情感的核心。这篇小说很多人都认为它深刻的反映出了饥饿年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巧妙的把一个错乱的年代搬上荧屏,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多次被选入 *** 命题的学术分析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汪曾祺先生
小说除了表现了萧胜一家的生活起落,所见所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文章不露痕迹的将“吃食”与时代结合,用平淡朴实的文笔展现出家人之间的亲情,在充满烟火气的字里行间中展露着人民生活的智慧和积极的心态。
伯克曾说:“生命在闪耀中展现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时代我们无从选择,但是生活可以选择,小人物的生活在最真实的让人羡慕。与我而言,生活都要历经磨难,充满生活的态度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平凡。接下来我将从,简明的文章结构、对比,散文化的叙事风格以及丰满的主题思想三个视角来解读作者笔下的多重感情。
汪曾祺先生
01.平和笔触小人物,慷慨恢弘大时代
简明扼要的用词结构
初读文章,就会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多用名词,作者将名词重叠使用,强化意象在读者脑海中的存在。
一般作者在描写背景下人物的行为一定会开篇就大篇幅的介绍时代背景,生怕读者不明白事件的氛围,但是这篇文章的开端就好像只是在讲一个家长里短的故事:爸妈工作忙,孩子去奶奶家借助,谁也不会想它会是一个复杂的故事。
比如在描写萧胜初到奶奶家以后,奶奶对萧胜的照顾还有生活水平等,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叠加:“奶奶还给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奶奶老是说:"你的脚上有牙,有嘴?""你的脚是铁打的!"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奶奶”的鞋垫
从这个部分的词汇叠加使用,文章简单明了,我们可以得出,奶奶很爱孙子,而且萧胜的居家生活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这部分的叙述用简短的篇幅丝毫没有打折扣的将祖孙二人的感情烘托出来。
逻辑清晰的情节结构
情节是构成事件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故事的情节逻辑混乱,这个故事一定不好看。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就很好的运用了铺垫和情节的设置。
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爸爸回家带回了黄油,奶奶留下但一直没有吃,锁在柜子里。爸爸办完 *** 丧事带萧胜离开时将黄油装进网篮也带回家,妈妈放在柜子里一直没吃,直到最后妈妈用黄油做成黄油烙饼,萧胜想念 *** 情绪大爆发作为全文的终结。
汪曾祺先生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始终有“黄油”的身影,也始终伴随着萧胜对 *** 感情在里边,使得全文的情节逻辑清晰客观,感情流畅连贯。作者用最平凡的笔触描绘小人物饥饿时代背景下的经历,通过完善的文章结构来展现一个大的背景环境,也将感情充溢在文章之中,给人以感情和反思双向收获的意义。
汪曾祺夫妇
02.对比散文化的叙事风格,讽刺与惋惜同在
前后对比,人物对比,强烈的讽刺,加大矛盾冲突
首先前后对比,文章中,前后对比主要是一条时间线上的对比,作者通过吃饭内容的不同来展现出生活水平的变化。
比如在一开始大食堂的伙食是这样的:白面馒头,大烙饼,焖茄子,猪头肉!
到后来是这样的: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这种前后的伙食对比更大的作用就是让读者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大食堂的伙食开始变得不好了?这也就引起了读者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作者通过决策背后的结果来引导读者感受一个时代的变化,感受人们是怎么对抗挨饿的。
汪老夫妇
另外一点是人物对比,后续文章中萧胜来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有一次领导干部开会,不一样的待遇和伙食,将矛盾进一步放大。
*** 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饣肖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晚饭倒是马马虎虎的。
“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
作者从人物的待遇对比上来强化一种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而推进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这也就导演出最后黄油烙饼引发出的这么多情感触角。散文化的平铺直叙又让人平心静气的读完文章,造就了文章的文学涵养,最后积累爆发,达到了对读者最后一击的 *** 与冲击。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中通过这种强势的对比,讽刺了一种时代下“错误”的现象,以及扭曲的风气,通过一个小人物家庭,一个小孩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的弊端,让读者在阅读文章感受人物感情之外又加之思考,汇入了人文主义关怀的思想。
汪老
03.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基石的深沉丰厚的情感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与叙事中将严峻的历史背景烘托而出,巧妙的连接让历史和人民生活天衣无缝的连接在一起。作者的艺术表现也把一种历史理念贯穿其中:任何时代的演化都不需要后人的评判,只需要时代下人们生活常态的表现即可。
这种富于人道主义的观念与汪先生的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有关联,他常常称自己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黄油烙饼》中就充斥着他这种精神,作者对人的感情表现出的深切关心,把关爱渗透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之间,既让人反思了历史又让人感受到了情怀。
汪曾祺一家人
结语:
贾平凹曾说: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 *** 成老精。”
汪先生的小说充斥的中国的味道,他挚爱传统文化,又不虚无缥缈,贯穿现实,他生平的经历让这些文字来的更深刻,他积极的态度让情感来得更真挚。《黄油烙饼》这篇文章将亲情在时代背景下烘托的让人越感深刻,这种传承的美好应该渗透在我们的心灵和灵魂之间。
黄油烙饼
一顾倾人,志同道合的小窝,欢迎关注
司康饼是英国下午茶的标配点心,松软香脆,非常可口。 在 *** 的时候加入自己喜欢爱的蓝莓、葡萄干或者蔓越莓干,味道就更好吃了。 做起来也很容易。
By 超级快的干蘑菇很让 *** 口水
用料- 低筋面粉 200克
- 蔓越莓干 适量
- 泡打粉 5克
- 细砂糖 15克
- 黄油 50克
- 牛奶 100克
- 鸡蛋 1
1、黄油隔水软化,然后将低筋面粉、泡打粉、黄油、细砂糖、牛奶、鸡蛋一起放入搅拌均匀。 揉成面团,再加入一些蔓越莓干。
2、放入冰箱冷藏30分钟,取出擀成约5毫米的片
3、再切成三角形状块,我是比较随意的切,大小略有差异,不过完全不影响味道。
4、表面刷上一层牛奶液,增加色泽。
5、海氏I7风炉烤箱上火220度,下火200度,大约15分钟即可。
低筋面粉的营养功效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用创意喝彩黄油百年#黄油盘丝饼创造健康“食”运 黄油加少许色拉油混合炒香洋葱粒,加入少许食盐和白糖调味,满涂在擀薄的面片上,再用快刀将面片割上细条,卷成一条抻长盘起,入饼铛煎至两面金黄,抖开千丝万缕,外酥里嫩,酥脆甜香。
苏格兰黄油酥饼(Scottish Shortbread)饼干吃过很多种,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当属苏格兰黄油酥饼,它的原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面粉、黄油和糖,做法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可见,最能打动人的往往不是什么复杂的调味和炫酷的技巧,而是单纯的味道和朴实的 *** 。
By AdOc
用料- 低筋面粉 200G
- 黄油 120G
- 糖粉 40G
- 盐(可选) 少许
1、黄油切小块在室温放至变软;
2、将低筋面粉过筛,加入糖粉、软化黄油和少许盐;
3、用手将所有原料抓匀,揉成光滑的面团;
4、用保鲜膜包住面团,压扁,放入冰箱冷藏30-60分钟,至面团变得有一定的硬度,便于下一步 *** 作;
5、将面团放在烤纸上,擀成厚度约1.5cm的长方形面片,将四边切齐,之后切成大小一致的长条状,用叉子在表面戳几排小孔,剩余的面团揉在一起再塑成长条形;
6、将做好的酥饼坯连同烤纸放在烤盘中,放入预热160度的烤箱烤制40分钟左右,至酥饼表面上色即可取出;
7、用刮板小心地沿着切线将酥饼分开;
8、将烤好的酥饼转移到烤架上自然 *** 即可。
9、成品图
10、成品图
小贴士1、步骤3不要过度揉面以免面团起筋; 2、除了长条状,也可以切割成任意喜欢的形状。
低筋面粉的营养功效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用酥脆香浓的国王饼开启美味新年12月下旬到1月上旬这段时间,烘焙店会推出这一款节日糕点——国王饼。 它是法国的传统糕点,当地会将小瓷人藏在蛋糕中,吃到小瓷人的那个人能成为当天的“国王”,带上皇冠,充满趣味 *** 。 实际上国王饼就是杏仁奶油馅的酥皮饼,口感酥脆,口味香浓,可以试着做一下哦~
By *** 咖啡西点
用料- 一、派皮
- 中筋面粉 500克
- 盐 10克
- 无盐黄油 125克
- 水 *** 克
- 片状无盐黄油 *** 克
- 二、国王饼
- 无盐黄油 125克
- 细砂糖 100克
- 全蛋 2颗
- 杏仁粉 125克
- 派皮 2张
- 三、装饰
- 蛋液 适量
- 糖水 适量
1、将派皮的材料准备好,125克无盐黄油切成小块备用, *** 克片状无盐黄油室温静置软化。
2、将盐倒入中筋面粉中,搅拌均匀。
3、加入切成小块的无盐黄油,搅拌均匀。
4、加入水。
5、用手搅拌成面团。
6、用保鲜膜包好面团,静置冷藏,让面团松弛15分钟。
7、取出松弛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长方形。
8、用擀面杖将片状无盐黄油稍微压扁。
9、将片状无盐黄油放在擀成长方形的面团中间,由上往下把面皮盖住黄油,再由下往上盖住黄油,再把两边压紧,最后把整个片状黄油包裹住,包好后用擀面杖压一下面团。
10、用擀面杖将面团擀压成宽25厘米、长70厘米的长条,由下往上进行三折叠,面团开口在左手边。
11、再将面团擀成长条状,表面用保鲜膜包裹,放入冰箱,冷藏松弛15~30分钟。
12、重复“步骤10”和“步骤11”两次,将擀好的面团对折,用保鲜膜包裹起来,放入冰箱冷藏,需要时取出,擀成所需的大小。
13、将国王饼的材料准备好,无盐黄油室温软化,备用。
14、将细砂糖加入软化后的无盐黄油中,用打蛋器搅拌均匀。
15、少量多次加入全蛋,继续搅拌均匀。
16、加入杏仁粉,搅拌均匀,将 *** 完成的杏仁奶油装入裱花袋中,备用。
17、取出 *** 好的两张派皮,擀压成八寸大小的圆形(老师使用的是8寸派盘,直径21厘米、高2.5厘米)。
18、取一张派皮,在 *** 挤上准备好的杏仁奶油内馅,边缘处预留2厘米宽。
19、将装饰部分的材料准备好。取一颗蛋黄加入少许水和盐,搅拌均匀,制成蛋液;将50克细砂糖和50克热水,搅拌至糖化开,制成糖水。
20、用毛刷在派皮边缘处刷上蛋液,盖上另一张派皮,将边缘修整一下,用刀尖在表面画出想要的图形,最后用 *** 扎几个洞。
21、用毛刷在派皮上均匀地刷一层蛋液。
22、放入烤箱,以220℃烘烤约15分钟,待派皮表面着色后,再将温度调至200℃,继续烘烤15分钟。
23、取出烘烤完成的国王饼,用毛刷均匀地刷上一层放凉后的糖水,放至微温或放凉后切块食用。
小贴士1、想在国王饼里面加入小瓷人,可以在挤入杏仁奶油后放入,再盖上另一张派皮。 2、在派皮上叉洞和边缘压上刀痕,是为了防止派皮在烘烤中太过膨胀而无法透气,边缘的派皮会崩开,内馅容易溢出,导致派皮变形。 3、调好的糖水若用不完,可装在玻璃容器中用于其他用途,如喝冰红茶、咖啡或新鲜果汁时调理甜度食用,或冷藏起来,下次做其他糕点需涂上糖水时使用。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光明文化周末·大观:读汪小札【含英咀华】
原标题:读汪小札
寒风割脸草尖凝露的冬日,最适合读汪曾祺的小说,读着读着,一颗心倏忽间静下来。小说中弥漫的那股气息,浅淡又雍容,一直被贯穿着,那么好地被保存下来,玉一样停于绿丝绒,光阴的漫漶里,渐次有了浅醉色的光,一直照亮你,使你不再彷徨,不再患得患失。他这么好的定力,总叫人想起萧红,在炮火连天的 *** 静心写下不朽名篇《呼兰河传》。读《鸡鸭名家》,读《受戒》,读《晚饭花集》……这个老头不只是一个士大夫,他的气息恍若一个玉匠,默默挑着一副担子走,不作一声,自带光芒。
反正夜里睡不着,醒着也是醒着,就拿一只红笔,在书上批,鸡血一样的猩红,似一颗颗跳动的心,密密麻麻。《受戒》结尾: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支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
这段白描有多厉害呢——读一次,惊叹一次,画一样悬在半空,惹人心心念念,说不尽的乡野之美。现在的小说作者都不晓得来向汪老头借点气息,真是可惜。
《八千岁》里,我喜欢看他列的菜单: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也算在意念上吃过一回了。八舅太爷喜欢京剧,常把县里的名票名媛约来。找人 *** ,阴文:戎马书生;阳文:富贵英雄美丈夫。语出《紫钗记》,中国文学里最美的词句,此人还有一匹乌骓马。
整个破落的中国深深埋藏于恩恩义义的文明里,虞小兰就是那个扫榻留宾洗妆谢客的美人。乌骓马与美人,无比合衬的一对细软,是可以在苏州园林搭台唱三天三夜《游园惊梦》的奢靡,朽烂而没有光明的古旧日子。
灯下摩挲这些,生命仿佛被文字合成一体,似暮霭中的钟声,回荡在一地月光上,也像“一个个音符走进了谱子里”,煦煦然的,春天所有的花一起开了。
《鸡鸭名家》里,有我爱的荸荠茨菇、山 *** 芋艿,薏米鸡头……有茅棚瓦屋,以及绿缸中的凉茶,有垂杨柳、脆皮榆,有一条小船顺河而下,都是古意以及生命的欢欣复苏……读这些,我对生命的绝望渐渐淡了,就是这一点淡,帮我涂改了掩藏已久的焦虑、失控以及怨怼。忽然,汪老头写:
蚕豆花开得紫多多的,斑鸠在叫。
如若日本的俳句,将我湮 *** 久的灵 *** 重新唤醒,一霎时有了信心,蠢蠢欲动地计划,明天我一定也能写出一篇东西……每当这个时候,我变得非常强大,不再懦弱无助,仿佛成了自己的王,赶着千万只鸭子来到河边,我的灵感,一路啾啾啾地叫着,睡梦里都不踏实。
读汪老头,逐渐获得了人的气息,真是 *** 相劳。
慰藉的慰,犒劳的劳。
是淡淡金光覆盖了沉沉暮霭,小小生命一点也不孤独,反而是一种放逐,前面是一片茫茫大水,虽孤身一人深入寥廓,却一点也不值得惧怕。
《黄油烙饼》里,一个孩子自小跟着姥姥长大,姥姥死了,爸爸把他接回一个叫沽源的县城。孩子不舍得走,起先抗拒着,跟爸爸特别生分,牛车一路滚滚,这里没有树,也没有高粱、玉米,只种莜麦、胡麻。
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胡麻打着把小蓝伞,秀秀气气,不像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
夜里,一边放着塔斯克大提琴,忽然读至此处,心上似有一根弦被轻轻拉扯着,觉知人的一生都是空无的,无法拥有。童年时躺在圩埂地上,牛在身边啃草,我的眼界里就是一个很大很空的天……
*** *** ,用读汪曾祺来平复内心的躁动。每夜,读上三两时辰,倦意渐趋围拢过来,模模糊糊里把书角折一折,摁灭台灯,沉入黑夜而去……
一颗心算是踏实点,又一天过去了,人渐渐老去了,无以挽回的。但,这又何所惧呢?除了白发,我还有自己啊。
(作者:钱红莉)
《 *** 》( 2019年01月11日 15版)
中国最懂吃的老头儿:用一张黄油烙饼,就勾走了无数人的魂01
中国当代人写吃是一绝,但真正写出味道来的仅有两人:金庸和汪曾祺。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给洪七公对付好吃的,那段按理讲够精彩的了吧,但和汪曾祺相比,还是逊色。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是你隔着 *** 屏幕都能感受到的“色香味俱全”。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端午节鸭蛋,被隆重写进语文课本里,成为了无数人对高邮美食最初的记忆。
汪曾祺擅长写美食,立意却不限于美食,它们折射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流露着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人文关怀。
02
作为一个吃货,最早认识汪曾祺先生是《捡烂纸的老头》,写了烤肉刘开的 *** 馆子,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关于黄焖羊肉的片段,
“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读到这里,眼前就浮现了一罐冒着热气的羊肉,倍感温暖也倍感饥饿。从此我就记住了这个寥寥数笔就勾起我食欲的小老头了。
汪曾祺在谈吃,又哪里是在谈吃,分明有逝去的时光在,亦有一种从容在里头。
在《咸菜茨菇汤》一文中,本来对茨菇没有好感的汪先生,在漂泊半生之后,发出感慨“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几个字,两句话,却满含深情。既有对老师的怀恋,亦有对家乡,对童年的追恋。
03
世道艰难中,总有淳朴淡暖的人情味,这也是汪曾祺打动人心的地方。
《黄油烙饼》中,与奶奶一起生活的七岁小男孩萧胜,目睹着村里的食堂一步步走向贫乏, *** 身体逐渐垮掉的过程。刚开始,汪曾祺用贯口报菜名般的干脆,写下了一连串让人垂涎的美食:
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闷茄子,猪头肉!
轻快的语言加之对食堂白帽子大厨生动的行为描写,汪曾祺让我们透过孩童的视角看到美食给人带来的希望。
到后来,食堂的食物越来越少,带糠的小米面饼子、有碴的玉米面饼子都成了奢侈品。
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 他饿。
在大人的关照下,孩子总是后知后觉的,年事已高的奶奶犯了气喘,让年景显得愈发艰难。
所幸有远房的 *** 送来的土豆、口蘑和黄油,日子才得以有一丝喘息的余地。然而命运的手掌难以摆脱,奶奶终究没有熬过春天,直到生命的尽头,她也没有打开过那两瓶黄油。
与父母一同生活的日子总是充满快乐,而快乐总是短暂。当饥饿再次来袭,年幼的萧胜终于看懂了死亡:
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没有在美食面前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汪曾祺生来敏感通透,他何尝不知道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无力,回望坎坷的人生路,再次提笔,汪曾祺所念及的不过是奶奶留下的两瓶黄油,与生的希望。
04
《五味》,可能是最能体现中国口味之杂的文章了,将百姓家常爱吃的酸甜苦辣咸,写了个十足!
山西,辽宁,北京,福建,广西,苏州,无锡……全国各地,没有没写到的:酸,甜,苦,辣,咸,臭,麻,没有没提及的:
谈酸,山西的老陈醋、北方的酸菜、南方的酸笋、还有延庆山的酸饭;谈甜,无锡炒鳝糊、包子肉馅放糖、四川的夹沙肉、广东的甜品;谈臭,长沙的火宫殿臭豆腐、南京的臭豆腐干、北京的臭豆腐乳、还有江苏家家户户的臭坛子……
寥寥1000多字,勾画了一幅中国百味图,若不是一位老饕,怎么能写出这么奇绝的文章!
这里面还有些一句话文章,如霉干菜烧肉:
“这是绍兴菜,全国各处皆有,但不似绍兴人三天两头就要吃一次, *** 一辈子大概都离不开霉干菜。《风波》里所写的蒸得乌黑的霉干菜很 *** ,那大概是不放肉的。”
霉干菜烧肉我觉得应该和我吃的梅菜扣肉差不多,那梅干菜在油脂的浸染下意外的好吃,一片肥而不腻的五花肉片,加上那一丝丝的梅干菜,在口中仿佛跳上一曲美妙的华尔兹,果然 *** 先生离不开梅干菜是理所应当的。
正因为大量的对美食的描写,也使他与陆文夫并称为“文坛上的美食家”,虽是文人,却寄情于美食,喜欢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 鲜鱼水产,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都呈现在他的笔下。
黄油饼是甜的 混着的眼泪是咸的 就像人生 交织着复杂而美好的味道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是咸的。这句简短的诗句,不仅仅是形容食物的味道,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比喻。人生就像一块黄油饼,充满了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有甜有苦,有欢乐有悲伤。
黄油饼是甜的,它 *** 着人生中的欢乐和快乐。当我们品尝到黄油饼的甜美时,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烟消云散。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家庭的温暖,都给予了我们甜蜜的滋味,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然而,人生中也有许多苦涩的时刻,就像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失望时,眼泪像咸味一样涌上心头。这些眼泪 *** 着我们的伤痛和痛苦,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正是这些苦涩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 *** 格和坚韧。它们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人生就像黄油饼一样交织着各种味道,甜与苦,欢乐与悲伤。它们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正是这些复杂的味道,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趣而有意义。如果只有甜,我们将无法真正体会到甜美的滋味;如果只有苦,我们将永远无法感受到快乐的温暖。
人生中的每一个经历都是一种味道,无论是甜是苦。我们需要学会欣赏每一种味道,无论它是甜美的还是苦涩的。因为正是这些味道,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当我们品尝到甜美的时刻,我们要好好珍惜,感受其中的幸福和喜悦;当我们品尝到苦涩的时刻,我们要坚强面对,相信未来的美好。
所以,让我们像品尝黄油饼一样,享受人生中的每一个味道。无论是甜还是苦,它们都是我们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用坚韧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相信每一次挑战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用爱和希望去烘托人生的甜美,用勇气和坚持去克服人生的苦涩。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品尝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黄油烙饼》:别让舍不得成为一生的遗憾汪曾祺在《黄油烙饼》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爸爸回家的次数不多,萧胜跟奶奶一起过。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他每年回来,都在冬天。
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
爸爸说,土豆是他分的;口蘑是他自己采、自己晾的;黄油是“走后门”搞来的。
爸爸说,黄油是用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
土豆,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或放在灶火里烤了,给萧胜吃了;
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
黄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说:“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
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留下了,可是一直没有吃。
奶奶把两瓶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萧胜隔着玻璃,看得见它的颜色是嫩黄嫩黄的。
*** 身体越来越不好。奶奶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说:“只怕是过得了冬,过不得春呀。”萧胜知道这不是好话。
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
爸爸赶回来时,奶奶已经咽气了。
晚上,爸爸坐在 *** 炕上流了 *** 眼泪。
后来,萧胜被爸爸接走了,吃上了黄油烙饼,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那个时代的舍不得,是满满的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永远的痛,是历经艰难岁月的深刻铭记,以至于刻在骨子里的无法改变的记忆。
老一辈人是从缺吃少穿的年代过来的,他们经历过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过两人穿一条裤子的尴尬。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被养成了事事节俭、舍不得吃穿的习惯。
曾经的舍不得,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苦楚,也是舍不得,给多少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萧胜的一声“奶奶”喊出了对 *** 思念,更多的是对没能吃上黄油烙饼而匆匆离世的奶奶感到遗憾。
珍惜当下,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
人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该舍就舍,别让舍不得成为终生的遗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法译本小说选《岁寒三友》,安妮·居里安译
“熊猫丛书”《当代优秀小说选》英文版
“熊猫丛书”小说选《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
美国《青山评论》中国写作专号
汪曾祺被誉为短篇巧匠、文体名家、多面圣手,从上世纪40年代以诗歌、小说、散文走上文坛,中经上世纪50年代的沉寂与厚积,再到晚年凭借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异军突起,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为数不多的融汇古典文章与现代技巧、延续“五四”文脉而艺术常青的作家。汪曾祺作品中既有民族 *** ,又有丰富的世界 *** 因素,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开展,他的作品以独异的风格引起世界文坛关注,为海外读者所喜爱。
先闻其名,后识其作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外读书界就对汪曾祺有所知晓。1973年,旅居美国的华裔中国文学学者许芥昱出版了英文著作《中国的文艺界》,如实记录了他回中国拜访27位作家、音乐家、演员的经过。其中一篇《舞台上不再是帝王将相》,访谈对象是京剧现代戏《沙家浜》剧组的两位主创人员——汪曾祺和李慕良。这本书成为海外了解中国文艺界动态的难得资料,也让外界了解到汪曾祺的编剧工作。
1986年11月,50多位外国汉学家和40多位中国作家、评论家在上海金山宾馆参加“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史称“金山会议”。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当代文学会议。汪曾祺在会上与葛浩文、金介甫、李欧梵、陈幼石、顾彬、易德波、秦碧达等国际中国文学研究者愉快交流,扩大了其人其作的海外影响。
1987年的美国之行,堪称汪曾祺国际交往中的“高光时刻”。行前,美国《 *** 》发表了中国作家专访稿,称汪曾祺为“寻根文学之父”。当期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邀请了27个国家的33名作家,3个月里,汪曾祺除了与写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及其丈夫保罗·安格尔成为朋友,还与各国作家共同写作、交流、联谊、参访,广泛接触美国侨界、报界、汉学界。汪曾祺精湛的厨艺、幽默的谈吐、敏捷的才思、率 *** 灵动的书画小品、随和而善解人意的交际艺术,使他成为同侪中耀眼的明星。他在爱荷华、芝加哥、耶鲁、哈佛、宾夕法尼亚等各大学发表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谈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我是如何写作的》等演讲,反响强烈。他在写作计划期间着手的写作项目是“聊斋新义”系列,部分篇章首先在美国《华侨日报》《中报》等发表。《华侨日报》还转载了汪曾祺与林斤澜的一次有关文学社会 *** 与小说技巧的对谈。这次美国之行加深了美国乃至海外学界对汪曾祺和他的文学观的认识。
向世界讲述高邮故事
汪曾祺作品译介到海外,起始于入选面向海外发行的《中国文学》及其“熊猫丛书”。1981年,《大淖记事》甫一问世,就被《中国文学》选中翻译至海外,1984年又入选英文版《当代优秀小说选》。 *** 和1990年,“熊猫丛书”先后推出法文版、英文版的汪曾祺小说选,作者特意撰写了前言,即自传散文《自报家门》。其中英文版题名《晚饭后的故事》,收入《鸡鸭名家》《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等13个短篇小说,有10篇以上是以故乡高邮的旧时生活为题材。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海外译者开始不断译介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尤其是他的高邮题材与一些小小说珍品。在英语世界,1988年,葛浩文翻译的《陈小手》《尾巴》在美国发表,后收入《哥伦比亚 *** 文学作品选》《麻雀高声叫:中国当代小小说选集》等多种重要选集。1991年冬季号《青山评论》(GMR)为“中国写作”专号,也选登了《陈小手》。1995年,《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由老牌出版社劳特里奇出版,方志华翻译。该书选入 *** 以降小说家十余人,包括汪曾祺的《受戒》,提供了汪曾祺经典 *** 作的另一个英译本。
在法语世界,1988年法国出版的《重回白昼:中国小说选(1978-1988)》,收入了《晚饭花》,有学者认为该书篇目是“精心选择的,并且具有无可争辩的 *** *** 价值”。安妮·居里安翻译的小说集《岁寒三友》(包括《岁寒三友》《大淖记事》《受戒》),是汪曾祺 *** 作最重要的法译本。安妮·居里安是汪曾祺最熟悉的、通常也被认为是对汪曾祺理解最深的法国汉学家。作家布里吉特·杜赞晚近创办的“当代华文中短篇小说”专题网站,在汪曾祺条目下列有资料丰富的评传,同时附有中法对照的《羊舍一夕》《尾巴》。
在 *** ,汪曾祺作品译介始于1996年格里高利·卡舒巴翻译的《八月骄阳》。其后则有玛丽娜·切列夫科、叶卡捷琳娜·扎维多夫斯卡娅、林雅静等翻译的《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李三》等作品,有的还不止一个译本。在捷克,1993年汉学家包婕译介了《黄油烙饼》《受戒》等。在日本,汪曾祺有很多知音,除了上述主要作品,还有《鉴赏家》《李三》《桥边小说三题》等被译成日文。汪曾祺小说《小芳》还被编入日本放送大学振兴会出版的汉语教材中,无意中感动过不少学习中文的日本读者。
汪曾祺的小说 *** 作,通过高邮故事表现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寄寓温暖的人间情怀,引发了国际文坛的浓厚兴趣,使它们相当程度上成为“世界 *** 文本”。安妮·居里安的法译本《岁寒三友》问世后,有书评盛赞小说所表现的中国式情感、气氛,工笔描绘,叙述的简洁与节制,想象的丰富以及对中国古典散文传统的继承等,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西方读者喜爱汪曾祺的原因。
渐成海外研究热点
1988年,在美国、中国召开的两次讨论会,开启了海外学者对汪曾祺的专题研究。当年春,在旧金山一次重要的中国当代文学会议上,加拿大汉学家杜迈可在讨论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冲突时,以汪曾祺作品为例,指出传统在现代浪潮之下找到宣泄口这一现象。杜迈可在后来的研究中持续关注汪曾祺,认为“其作品的推动力,在于对民族命运的忧心”。当年9月,《北京文学》在京召开“汪曾祺作品研讨会”,法国的安妮·居里安、瑞典的秦碧达、美国的林培瑞等汉学家参会。该刊稍后辟出“汪曾祺作品研讨会专辑”,收录了安妮·居里安的《笔下浸透了诗意——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标题准确概括了作者对汪曾祺作品的阅读体验与判断,也深得汪本人认同。
19 *** 年,赫尔穆特·马丁与金介甫合作编辑了《 *** 作家自画像》一书,收录44位作家带有“自画像” *** 质的创作谈文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洞察了作家的思想”。有书评指出,汪曾祺的《自报家门》是“精心 *** 的、有启发 *** 的”篇章之一。1993年,在英国任教的赵毅衡编了《迷舟:中国前卫小说》一书,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潮小说,菲利普·威廉姆斯在一篇书评中指出,赵毅衡在背景介绍中忽视了上世纪40年代的汪曾祺。这说明,早在1993年,一些西方学者对青年汪曾祺的创作已有相当认识。而在中国,汪曾祺的早期创作还要晚几年才稍稍引起关注,其早期作品的发掘、编入全集,更迟至汪曾祺逝世20年后。
中国批评家的论述在海外发表,也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汪曾祺研究。1993年,李陀的《现代汉语的新活力》被收入奥尔胡斯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文化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书。李陀指出,汪曾祺等作家开启了对汉语美感与特质的探索,汪有意识地重建与古典和白话传统之间的联系,是 *** 过度西化的范例。1995年,钱理群的《1940年代以来中国的小说理论概观》译文在美国《 *** 文学》 *** 发表,高度评价了汪曾祺写于1947年的 *** 《短篇小说的本质》。
汪曾祺有句流传很广的玩笑话,是对自己的晚辈说的:“你们都对我好点啊,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他不仅进入了中国的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还是海外中国文学史中的“常客”。2001年,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出版,认为“沈从文和其 *** 汪曾祺可以被称为现代汉语的文体 *** 。吊诡的是,虽然二人并没有回避外来的借词或者句法结构,但是它们在现代散文中成功地传递了一种古典的审美感受 *** ”。这与汪曾祺本人对自己“文体家”的 *** 相一致。2005年,德国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出版,谈到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学表现时,举“富有天分的小说家”汪曾祺为例:“他最有名的短篇小说是《受戒》(1980),反映了他对美和天然的审美观点。这里不是一位知识分子在对国家和人民作一个(道德)评判,这里是某个人,某个觉得和江苏的故乡民间文化紧紧相联的人,在描绘像你和我一样的普通人……”顾彬认为,汪曾祺“描述了一个永恒的、如乐园般的世界”,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是不多见的。2010年出版的美国《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里,在奚密撰稿的“1937-1949年的中国文学”一章中,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汪曾祺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复仇》:“《复仇》的文字既口语又抒情,既意象化又简洁……这个关于化解和超越的故事充满了佛道哲思。”
汪曾祺自述诗中有一句“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他的文学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结果,也是世界读者都能感知的一种普遍情怀。2003年,日本学者德间佳信在致汪曾祺研究会的信中谈及,是汪曾祺的作品使他走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之路,“我认为汪先生是中国本世纪屈指可数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能使所在的国家为之感动。他的作品不靠什么支配 *** 的文艺理论,荒唐的情节等,而是文学本身的力量创造出充满了象征、美丽的世界,所以,我很尊重汪先生。”这 *** 了海外学者与读者的共同心声。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